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承担重要职责 | 第10页 |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种种困难 | 第10页 |
3. 高中学生信息能力素养差异较大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探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方向 | 第11页 |
2. 解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困难 | 第11-12页 |
3. 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 | 第12页 |
(三) 国内外微课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 第12-14页 |
1. 国外微课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微课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四)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4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五) 研究对象、范畴及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2. 研究范畴 | 第1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六) 本文的结构框架 | 第15-17页 |
一、微课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一) 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 第17-19页 |
1. 微课的概念 | 第17-18页 |
2. 微课的特点 | 第18-19页 |
(二)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 第19-20页 |
1. 符合信息技术特点 | 第19页 |
2. 切合操作技能学习 | 第19-20页 |
3. 信息教师技能较强 | 第20页 |
(三) 微课在学科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第20-21页 |
1.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 第20页 |
2. 教师害怕影响教学质量 | 第20-21页 |
3. 微课设计没有个性特色 | 第21页 |
4. 微课视频无法融入教学 | 第21页 |
(四) 支持微课学习的理论 | 第21-23页 |
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1页 |
2. 掌握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3. 混合学习理论 | 第22页 |
4. 泛在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微课程的设计 | 第23-29页 |
(一) 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1. 简洁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 第23页 |
2. 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 第23-24页 |
3. 完整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 第24页 |
(二) 微课程的设计基本过程 | 第24-26页 |
1. 教材分析划分 | 第24-25页 |
2. 微课教学设计 | 第25页 |
3. 微课脚本设计 | 第25-26页 |
4. 微课资源收集 | 第26页 |
5. 微课视频制作 | 第26页 |
(三) 微课程制作的方法与途径 | 第26-29页 |
1. 智能手机制作 | 第26-27页 |
2. 录屏软件制作 | 第27页 |
3. 数位板加录屏软件 | 第27-28页 |
4. 专业视频工具制作 | 第28-29页 |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微课程的应用 | 第29-34页 |
(一) 微课程的应用原则 | 第29-30页 |
1. 学生中心原则 | 第29页 |
2. 课堂融合原则 | 第29页 |
3. 监督促进原则 | 第29-30页 |
(二) 微课程的应用策略 | 第30页 |
1. 课前自主学习使用 | 第30页 |
2. 课中操作实践使用 | 第30页 |
3. 课后复习巩固使用 | 第30页 |
(三) 微课应用案例 | 第30-34页 |
四、教学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34-45页 |
(一) 实验方案 | 第34页 |
(二) 实验过程 | 第34-36页 |
(三)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45页 |
1. 实验前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第36-40页 |
2. 实验后两组的成绩分析 | 第40-41页 |
3. 实验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第41-45页 |
五、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一) 研究总结 | 第45页 |
(二)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6页 |
附录1 关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态度和看法的调查问卷 | 第48-50页 |
附录2 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检测试卷(1) | 第50-52页 |
附录3 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检测试卷(2) | 第52-54页 |
附录4 关于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调查问卷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