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 第8-9页 |
(一)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 第8页 |
(二)制度转型更有利于人口的移动 | 第8-9页 |
(三)迁移人口成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之一 | 第9页 |
二、对迁移人口的界定 | 第9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概述 | 第11-20页 |
第一节 城市社会空间理论 | 第11-14页 |
一、芝加哥社会学派 | 第11页 |
二、马克思主义学派 | 第11-12页 |
三、结构主义学派 | 第12页 |
四、实证主义学派 | 第12-13页 |
五、行为主义学派 | 第13-14页 |
六、制度论学派 | 第14页 |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一、人口迁移的经济理论 | 第15页 |
二、人口迁移的生态学理论 | 第15-16页 |
三、人口迁移的现代化理论 | 第16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一、国外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第二章 长春市社会空间研究概况 | 第20-26页 |
第一节 长春市行政区划和人口变化 | 第20-21页 |
一、长春市行政区划的变迁 | 第20-21页 |
二、长春市人口发展的历史概况 | 第21页 |
第二节 2000年长春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概述 | 第21-24页 |
一、长春市社会空间主因子 | 第22页 |
二、长春市社会区类型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空间范围和数据资料 | 第24-26页 |
一、数据资料及应用 | 第24页 |
二、空间范围的确定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社会空间效应 | 第26-39页 |
第一节 长春市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6-30页 |
一、迁移人口数量分布 | 第26-27页 |
二、迁移原因分布 | 第27-28页 |
三、性别以及年龄分布 | 第28-29页 |
四、文化结构以及分布 | 第29页 |
五、迁移人口居住情况 | 第29-30页 |
第二节 2010年长春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 | 第30-36页 |
一、2010 年长春市社会空间主因子分析 | 第31-34页 |
二、2010 年长春市社会区类型 | 第34-36页 |
第三节 2000年与2010年社会空间结构的比较以及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一、社会空间主因子的异同 | 第36-37页 |
二、主因子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城市社会空间的发展趋势 | 第39-44页 |
第一节 长春市迁移人口与社会空间在多方面相联系 | 第39-42页 |
一、迁移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 第39页 |
二、更加关注迁移人口的安置与社会空间分异 | 第39-40页 |
三、更加关注阶层的流动 | 第40-41页 |
四、长春市人口净流出和低自然增长率 | 第41-42页 |
第二节 长春市老年人口成为影响社会空间的重要因素 | 第42-44页 |
一、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迁移人口对其影响研究 | 第42页 |
二、人口老龄化 | 第42-43页 |
三、国家级新区的建立将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