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放射性气溶胶概述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系统需求与总体方案设计 | 第16-31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采样滤纸制备样机功能区域划分及介绍 | 第16-17页 |
2.3 采样滤纸制备控制系统初步设计 | 第17-23页 |
2.3.1 XYZ三轴运动平台控制方案初步设计 | 第17-19页 |
2.3.2 送纸机构、提升机构控制方案初步设计 | 第19-20页 |
2.3.3 切割机构、吸附机构与碎纸机构控制方案初步设计 | 第20-23页 |
2.4 电机、传感器及继电器的选型 | 第23-30页 |
2.4.1 XYZ三轴运动平台滚珠丝杠驱动电机 | 第23-25页 |
2.4.2 提升机构与进纸机构电机 | 第25-26页 |
2.4.3 数字式混合伺服驱动器与两相步进驱动器 | 第26-27页 |
2.4.4 直流电机 | 第27页 |
2.4.5 光电增量式旋转编码器 | 第27-28页 |
2.4.6 接近度传感器 | 第28-29页 |
2.4.7 光电传感器 | 第29页 |
2.4.8 继电器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31-38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LPC1788单片机最小系统 | 第31-35页 |
3.2.1 LPC1788微控制器介绍 | 第32-33页 |
3.2.2 电源电路设计 | 第33页 |
3.2.3 时钟电路设计 | 第33-34页 |
3.2.4 复位电路 | 第34页 |
3.2.5 JTAG电路设计 | 第34-35页 |
3.3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第35-36页 |
3.4 PWM信号驱动电路设计 | 第36页 |
3.5 继电器驱动电路 | 第36-37页 |
3.6 信号转换电路 | 第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38-66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38-41页 |
4.2.1 Keil MDK开发环境简介 | 第38-39页 |
4.2.2 J-link仿真器介绍 | 第39-40页 |
4.2.3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及流程 | 第40-41页 |
4.3 LPC1788的初始化设置 | 第41-51页 |
4.3.1 系统时钟设置 | 第41-42页 |
4.3.2 GPIO引脚设置 | 第42-44页 |
4.3.3 PWM设置 | 第44-46页 |
4.3.4 QEI设置 | 第46-48页 |
4.3.5 RTC设置 | 第48-49页 |
4.3.6 UART设置 | 第49-50页 |
4.3.7 定时器/计数器设置 | 第50-51页 |
4.4 路径规划 | 第51-54页 |
4.5 采样滤纸制备操作 | 第54-55页 |
4.5.1 采样滤纸制备单步操作函数 | 第54页 |
4.5.2 完整样品盒制作流程函数 | 第54-55页 |
4.6 步进电机运动控制算法 | 第55-57页 |
4.7 通信协议设计 | 第57-65页 |
4.7.1 循环冗余码 | 第57-60页 |
4.7.2 帧结构 | 第60-61页 |
4.7.3 通信协议指令 | 第61-62页 |
4.7.4 通信协议流程 | 第62-64页 |
4.7.5 通信协议约定 | 第64-6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控制系统仿真及测试 | 第66-80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驱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5.3 PID控制器设计 | 第67-69页 |
5.4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第69-71页 |
5.5 Matlab/Simulink仿真及分析 | 第71-77页 |
5.5.1 开环控制与PID控制仿真 | 第71-73页 |
5.5.2 模糊控制PID规则仿真 | 第73-76页 |
5.5.3 PI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仿真 | 第76-77页 |
5.6 控制系统测试 | 第77-7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文章总结 | 第80-81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