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四)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页 |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页 |
4. 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一、支付体系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特点 | 第15-20页 |
(一) 支付体系及其结构 | 第15-18页 |
1. 支付体系 | 第15-17页 |
2. 支付体系的结构 | 第17-18页 |
(二) 支付体系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8-19页 |
2. 金融供给与需求均衡理论 | 第19页 |
(三) 支付体系的特点 | 第19-20页 |
1. 公共性 | 第19页 |
2. 普惠性 | 第19-20页 |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支付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第20-28页 |
(一) 我国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1. 农村地区基本情况 | 第20页 |
2. 银行结算账户情况 | 第20-21页 |
3. 支付系统覆盖情况 | 第21页 |
(二) 内蒙古农村牧区支付体系发展现状 | 第21-28页 |
1. 基本情况 | 第21-25页 |
2 公共财政支持内蒙古农牧区支付体系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3. 地方政府、基层央行、涉农牧金融机构的联动机制与成效 | 第26-28页 |
三、内蒙古农村牧区支付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一) 支付体系建设滞后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 第28-29页 |
1. 农村牧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 第28页 |
2. 服务农村牧区的金融机构少,且分布不均,存在支付结算盲点 | 第28-29页 |
3. “互联网+”迅猛发展,逐步辐射到农村牧区,对现有支付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29页 |
(二) 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使用效率低下 | 第29-31页 |
1. 非现金支付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 | 第29-30页 |
2. 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作用尚未有效体现 | 第30页 |
3. 收费制度制约了非现金工具的推广应用 | 第30页 |
4. 宣传工作不到位,宣传内容形式化,实际效果较差 | 第30-31页 |
(三) 支付体系安全风险较大 | 第31-32页 |
1. 人为的风险因素 | 第31页 |
2. 支付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的风险 | 第31-32页 |
3. 基层支付清算、结算执法监管力度、成效方面的因素 | 第32页 |
(四) 基层银行支付结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第32-33页 |
1. 从业人员素质、业务水平方面的因素 | 第32页 |
2. 基层银行组织举办、提供的学习、培训的机会因素 | 第32-33页 |
(五) 财政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方面的问题 | 第33-34页 |
四、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支付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 第34-39页 |
(一) 多方协作加强农牧区支付组织建设 | 第34-35页 |
1. 建立健全支付体系组织领导架构,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 第34页 |
2. 基层人民银行会同其他监管部门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 | 第34-35页 |
(二) 地方政府的惠农、助农财政政策方面的建议 | 第35-36页 |
1. 完善自治区农村支付体系财政补贴制度的设计 | 第35页 |
2. 夯实农村牧区支付服务基础 | 第35-36页 |
(三) 完善支付体系建设方面的建议与措施 | 第36-39页 |
1. 合理设置金融机构网点,畅通支付结算渠道 | 第36页 |
2. 加大县城以下及农村牧区金融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 第36-37页 |
3. 构建丰富多样的支付结算工具,完善农村牧区支付结算体系 | 第37-38页 |
4. 加大支付体系的宣传工作,探索行之高效宣传途径 | 第38-39页 |
五、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