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视野中的被害人诉权研究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诉权及被害人诉权的界定 | 第11-17页 |
一、诉权的传统理论及内涵 | 第11-14页 |
(一) 诉权的传统理论 | 第11-13页 |
1、私法诉权说 | 第11-12页 |
2、公法诉权说 | 第12页 |
3、二元诉权说 | 第12-13页 |
(二) 诉权的一般性内涵 | 第13-14页 |
二、被害人诉权的界定 | 第14-17页 |
(一)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 被害人诉权的内涵与特点 | 第15-17页 |
1、被害人诉权的内涵 | 第15页 |
2、被害人诉权的特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被害人诉权的类型化探讨 | 第17-22页 |
一、程序意义上与实体意义上的被害人诉权 | 第17-18页 |
(一) 程序意义上的被害人诉权 | 第17-18页 |
(二) 实体意义上的被害人诉权 | 第18页 |
二、不同刑事诉讼程序中的被害人诉权 | 第18-22页 |
(一) 公诉程序中的被害人诉权 | 第19-20页 |
(二) 自诉程序中的被害人诉权 | 第20页 |
(三)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诉权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刑事和解中被害人诉权的多维分析 | 第22-32页 |
一、刑事和解中被害人诉权的正当性论证 | 第22-25页 |
(一) 刑事和解与诉权要件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1、刑事和解的传统理论基础 | 第22页 |
2、诉权要件的传统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二) 被害人诉讼主体资格的考量 | 第23-25页 |
1、新型司法模式下被害人诉讼主体地位的变迁 | 第23-24页 |
2、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主体资格的定位 | 第24-25页 |
(三) 被害人诉讼利益的考量 | 第25页 |
二、刑事和解中被害人诉权的价值 | 第25-30页 |
(一) 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26-28页 |
1、刑事和解的公正价值 | 第26-27页 |
2、刑事和解的效率价值 | 第27-28页 |
(二) 刑事和解制度中被害人诉权的价值内涵 | 第28-30页 |
1、切实保护被害人的权益 | 第28-29页 |
2、尊重被害人的主体性地位 | 第29-30页 |
三、刑事和解中被害人诉权的属性 | 第30-32页 |
(一) 刑事和解中被害人诉权的民事性 | 第30页 |
(二) 刑事和解中被害人诉权的消极性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刑事和解中被害人诉权保障机制之构建 | 第32-38页 |
一、保障刑事和解中被害人的知情权与陈述权 | 第32-33页 |
(一) 知情权 | 第32-33页 |
(二) 陈述权 | 第33页 |
二、强化刑事和解的监督机制 | 第33-34页 |
三、保障刑事和解中诉权合意的内容 | 第34-35页 |
四、完善刑事和解中被害人诉权行使的后续程序 | 第35-36页 |
(一) 和解不成的后续程序 | 第35页 |
(二) 成功和解当事人反悔的后续程序 | 第35-36页 |
五、设置禁止诉权滥用制度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谢辞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与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