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绪论 | 第10-28页 |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三)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2页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 (五)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 1.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 2.对话理论起源与发展概述 | 第21-26页 |
| 3.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的现状综述 | 第26-27页 |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 二、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意义 | 第28-31页 |
| (一)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 | 第28-29页 |
| (二)对话哲学理念对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意义 | 第29-31页 |
| 1.对话,唤醒教学主体间的独立性 | 第29页 |
| 2.对话,以文本为媒介的相遇 | 第29页 |
| 3.对话,搁置思维假定—促成思维共享 | 第29-31页 |
|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现当代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审视与反思 | 第31-50页 |
| (一)教师访谈与学生调查 | 第31-33页 |
| 1.教师访谈 | 第31-32页 |
| 2.学生调查 | 第32-33页 |
| (二)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内容确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50页 |
| 1.教学内容确定忽视与文本的对话 | 第33-35页 |
| 2.教学内容确定忽视与教材的对话 | 第35-48页 |
| 3.教学内容确定忽视与学情的对话 | 第48页 |
| 4.教学内容确定忽视与研究者的对话 | 第48-50页 |
| 四、对话哲学理念下现当代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实践构想——以《故都的秋》为例 | 第50-56页 |
| (一)对话文本:聚焦散文文体 | 第50-53页 |
| 1.对话文本体式 | 第50-51页 |
| 2.对话文本作者 | 第51-52页 |
| 3.对话文本个性化的言说对象与言语 | 第52-53页 |
| (二)对话教材:明确编者导向 | 第53-54页 |
| (三)对话研究者:批判整合资源 | 第54-55页 |
| (四)对话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 第55页 |
| (五)《故都的秋》核心教学内容建议 | 第55-56页 |
| 五、结语 | 第56-57页 |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6页 |
| (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附录一 | 第60-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和公开发表论文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