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通约vs不可通约:音乐意义与语言意义之争的三条进路 | 第13-25页 |
| 1.1 可通约论 | 第13-16页 |
| 1.2 强不可通约论 | 第16-20页 |
| 1.3 弱不可通约论 | 第20-25页 |
| 第二章 内外音乐意义vs内外语言意义 | 第25-37页 |
| 2.1 音乐意义是什么 | 第25-32页 |
| 2.1.1 内音乐意义与外音乐意义 | 第25-28页 |
| 2.1.2 内音乐意义的合理性 | 第28-29页 |
| 2.1.3 外音乐意义的合理性 | 第29-32页 |
| 2.2 关于语言意义种种 | 第32-35页 |
| 2.2.1 语言意义概念现状 | 第32-33页 |
| 2.2.2 内/外语言区分的合理性 | 第33-35页 |
| 2.3 音乐意义和语言意义的对比策略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弱不可通约论的合理性证明 | 第37-50页 |
| 3.1 内音乐意义vs内语言意义 | 第37-41页 |
| 3.1.1 内部逻辑——结构性差异 | 第37-39页 |
| 3.1.2 意义的分析方法:整体/部分 | 第39-40页 |
| 3.1.3 句法形式的差异 | 第40-41页 |
| 3.2 外音乐意义与外语言意义的比较 | 第41-46页 |
| 3.2.1 情感唤起形式 | 第41-42页 |
| 3.2.2 语音中的情感表达 | 第42-45页 |
| 3.2.3 非日常的情感体验 | 第45-46页 |
| 3.3 弱不可通约论对其它立场的回应 | 第46-50页 |
| 参考资料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