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石墨烯基镍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催化二氧化碳甲烷化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10-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石墨烯概述第11-17页
        1.2.1 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第11-14页
        1.2.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第14-16页
            1.2.2.1 微机械剥离法第14-15页
            1.2.2.2 气液相直接剥离法第15页
            1.2.2.3 化学气相沉积法第15页
            1.2.2.4 加热SiC法第15页
            1.2.2.5 氧化还原法第15-16页
        1.2.3 石墨烯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16-17页
            1.2.3.1 加氢反应第16页
            1.2.3.2 偶联反应第16-17页
            1.2.3.3 电催化反应第17页
            1.2.3.4 氧化反应第17页
            1.2.3.5 其他反应第17页
    1.3 二氧化碳加氢甲烷化反应第17-21页
        1.3.1 二氧化碳甲烷化机理第18-19页
        1.3.2 二氧化碳加氢甲烷化催化剂第19-21页
            1.3.2.1 活性金属的选择第19-20页
            1.3.2.2 载体的选择第20页
            1.3.2.3 助剂的影响第20-21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1-22页
    1.5 本论文主要特色第22-23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3-29页
    2.1 实验原料第23-24页
    2.2 实验主要仪器第24-25页
    2.3 催化剂表征第25-27页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第25页
        2.3.2 X-射线粉末衍射第25-26页
        2.3.3 比表面积及孔容孔径测定第26页
        2.3.4 程序升温还原第26-27页
        2.3.5 程序升温脱附第27页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27页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27页
    2.4 催化剂活性的测定第27-29页
第3章 石墨烯基镍催化二氧化碳甲烷化的研究第29-37页
    3.1 催化剂的制备第29-31页
        3.1.1 石墨烯的制备第29-30页
            3.1.1.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29-30页
            3.1.1.2 氧化石墨烯的还原第30页
        3.1.2 不同镍含量催化剂的制备第30-31页
    3.2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31-32页
    3.3 催化剂表征第32-36页
        3.3.1 红外光谱第32-33页
        3.3.2 X-射线衍射第33-34页
        3.3.3 比表面和孔结构第34-35页
        3.3.4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锰改性石墨烯基镍催化二氧化碳甲烷化的研究第37-46页
    4.1 催化剂的制备第37-38页
        4.1.1 沉积沉淀法制备石墨烯基镍催化剂第37-38页
        4.1.2 石墨烯基镍锰催化剂的制备第38页
    4.2 石墨烯基镍锰催化剂活性测试第38-40页
    4.3 催化剂表征第40-44页
        4.3.1 X-射线衍射第40-41页
        4.3.2 比表面和孔结构第41-42页
        4.3.3 程序升温还原第42-43页
        4.3.4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43页
        4.3.5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43-44页
    4.4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第44-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稀土掺杂石墨烯基镍催化二氧化碳甲烷化的研究第46-55页
    5.1 催化剂的制备第46-47页
        5.1.1 共浸渍法制备催化剂第46-47页
        5.1.2 共浸渍法制备稀土掺杂催化剂第47页
    5.2 稀土掺杂石墨烯基镍催化剂活性测试第47-48页
    5.3 催化剂表征第48-53页
        5.3.1 X-射线衍射第48-49页
        5.3.2 比表面和孔结构第49-50页
        5.3.3 程序升温还原第50-51页
        5.3.4 程序升温脱附第51-52页
        5.3.5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52-53页
    5.4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第53页
    5.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6.1 结论第55-56页
    6.2 后续工作方向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4-(或5-)取代噻吩-2-甲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下一篇:Al2O3担载Pt基催化剂的丙烷脱氢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