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现状 | 第8-9页 |
·关于同义词的界定 | 第9-11页 |
·同义词的确定方法 | 第11-12页 |
·替换法 | 第11页 |
·义素分析法 | 第11-12页 |
·双重印证法 | 第12页 |
·义项归纳法 | 第12页 |
·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 第12-16页 |
第二章 《左传》单音节同义形容词研究的相关问题 | 第16-18页 |
·《左传》同义词研究概况 | 第16页 |
·《左传》单音节同义形容词的研究价值 | 第16-17页 |
·《左传》单音节同义形容词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左传》单音节同义形容词共同义位的确定与辨析 | 第18-59页 |
·《左传》单音节同义形容词相关语料确定 | 第18页 |
·《左传》单音节同义形容词词组的概貌 | 第18-19页 |
·《左传》单音节同义形容词共同义位的确定与辨析 | 第19-59页 |
·狂(7)妄(2) | 第19-20页 |
·沃(30)饶(2) | 第20页 |
·渊(16)深(18) | 第20-21页 |
·黑(28)玄(10) | 第21-22页 |
·危(19)险(23) | 第22-23页 |
·遑(3)暇(11) | 第23-24页 |
·(?)(23)馑(1) | 第24-25页 |
·勍(2)强(86) | 第25-26页 |
·共~1(138)敬(123) | 第26-27页 |
·艳(2)美(63) | 第27-28页 |
·疾(188)速(78) | 第28-29页 |
·吉(87)祥(38) | 第29-30页 |
·傲(11)倨(1) | 第30-31页 |
·诈(7)伪(24) | 第31-32页 |
·厚(55)腆(10) | 第32-33页 |
·果(18)毅(5) | 第33页 |
·贫(4)穷(15) | 第33-34页 |
·卑(46)贱(37) | 第34-35页 |
·劳(68)勤(46) | 第35-36页 |
·给(12)足(82) | 第36-37页 |
·厉(53)猛(21) | 第37-38页 |
·正~1(99)直(30) | 第38-39页 |
·锐(7)细(6) | 第39-40页 |
·愧(3)惭(3) | 第40-41页 |
·盈(52)满(4) | 第41-42页 |
·肥(14)腯(3) | 第42-43页 |
·怯(1)懦(5) | 第43-44页 |
·幼(20)少~1(69)弱(70) | 第44-45页 |
·安(89)宁(71)定(96) | 第45-47页 |
·飢(5)馁(6)饿(2) | 第47-48页 |
·饫(1)饱(3)餍(30) | 第48-49页 |
·徐(44)缓(23)迟(10) | 第49-50页 |
·鲜(52)少~2(24)寡(299) | 第50-52页 |
·老(93)寿(28)耄(2)耋(1) | 第52-54页 |
·丹(15)赤(28)朱(34)殷(14) | 第54-55页 |
·贪(51)昧(10)冒(12)婪(2)琳(1)贿(36) | 第55-59页 |
第四章 上古汉语单音节同义形容词同义关系形成原理探讨 | 第59-62页 |
·客观事物相近 | 第59-60页 |
·词义的引申 | 第60页 |
·甲词的本义与乙词的引申义构成同义关系 | 第60页 |
·甲词的引申义与乙词的引申义构成同义关系 | 第60页 |
·词义的假借 | 第60-61页 |
·方言词进入通用语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