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7-9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4页 |
1.2.1 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胡风研究的现状 | 第10-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的相关问题概述 | 第15-18页 |
2.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2.2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留日期间胡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和传播 | 第18-31页 |
3.1 胡风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的关系 | 第18-19页 |
3.2 胡风留日经历概述 | 第19-22页 |
3.3 胡风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触和汲取 | 第22-25页 |
3.4 初涉文艺批评 | 第25-27页 |
3.5 初显现实主义理论雏形 | 第27-31页 |
第四章 归国后胡风文艺思想的发展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 第31-38页 |
4.1 左翼文学论争及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 | 第31-32页 |
4.2 胡风与鲁迅:新文学的承继与发展 | 第32-34页 |
4.3 《七月》《希望》及四十年代的文艺实践 | 第34-35页 |
4.4 建国后的文艺活动 | 第35-38页 |
第五章 胡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 第38-50页 |
5.1 胡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 第38-43页 |
5.1.1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 | 第38-40页 |
5.1.2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 | 第40-43页 |
5.2 胡风文艺思想与当今的文艺发展 | 第43-50页 |
5.2.1 再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 第43-45页 |
5.2.2 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现代价值 | 第45-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