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关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文献回顾 | 第15页 |
1.2.2 关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用的文献回顾 | 第15-16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17-20页 |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基本理论概述 | 第20-27页 |
2.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概念 | 第20-22页 |
2.1.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定义 | 第20页 |
2.1.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目标 | 第20-21页 |
2.1.3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方法 | 第21-22页 |
2.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 | 第22-25页 |
2.2.1 代理理论 | 第22页 |
2.2.2 受托经济责任论 | 第22-23页 |
2.2.3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第23-25页 |
2.3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作用 | 第25-27页 |
2.3.1 帮助银行完善风险管理 | 第25页 |
2.3.2 帮助银行更好地应对外部监管 | 第25页 |
2.3.3 及时发现违规事件,减少银行损失 | 第25页 |
2.3.4 提升银行的品牌形象和信誉度 | 第25-27页 |
3.S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6页 |
3.1 S银行内部审计概况 | 第27-30页 |
3.1.1 S银行简介 | 第27页 |
3.1.2 S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 第27-28页 |
3.1.3 S银行内部审计流程 | 第28-30页 |
3.2 S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3.2.1“情理法”顺序的审计现象普遍存在 | 第30页 |
3.2.2 各地市分行没有内部审计部门 | 第30-31页 |
3.2.3 内部审计过程不规范 | 第31页 |
3.2.4 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过程流于形式 | 第31-32页 |
3.2.5 审计方法没有契合实际情况 | 第32页 |
3.3 S银行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3.3.1 内部审计独立性缺失,导致“情理法”顺序的内部审计 | 第32-33页 |
3.3.2 内部审计机构设立不完善,导致审计工作盲区 | 第33页 |
3.3.3 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创新不足,导致内部审计作用失效 | 第33-34页 |
3.3.4 对内部审计结果重视度不高,导致整改过程流于形式 | 第34页 |
3.3.5 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审计方法不能契合实际情况 | 第34-36页 |
4.美国花旗银行内部审计的经验借鉴 | 第36-40页 |
4.1 花旗银行内部审计的概况 | 第36-38页 |
4.1.1 花旗银行简介 | 第36页 |
4.1.2 花旗银行内部审计的做法 | 第36-38页 |
4.2 花旗银行内部审计的经验借鉴 | 第38-40页 |
4.2.1 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 | 第38页 |
4.2.2 持续创新的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 | 第38页 |
4.2.3 内部审计注重风险管理和审计成果的运用 | 第38-40页 |
5.完善S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 | 第40-47页 |
5.1 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 第40-42页 |
5.1.1 全面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 第40-41页 |
5.1.2 重视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 第41-42页 |
5.1.3 树立风险管理全局观念 | 第42页 |
5.2 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 第42-44页 |
5.2.1 明确和推广内部审计战略理念 | 第42-43页 |
5.2.2 提高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 | 第43页 |
5.2.3 建立银行内部审计问责制度 | 第43-44页 |
5.3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 第44-45页 |
5.3.1 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能力 | 第44页 |
5.3.2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 第44-45页 |
5.3.3 建立内部审计人员激励制度 | 第45页 |
5.4 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 | 第45-47页 |
5.4.1 创新审计方法 | 第45-46页 |
5.4.2 加大对信息平台的利用程度 | 第46页 |
5.4.3 开展审计协作 | 第46-47页 |
6.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