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2.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本文的框架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2.1 国外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2 国内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2.1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2.2.2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3.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展历程 | 第19-28页 |
3.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 | 第19-25页 |
3.1.1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 | 第19-20页 |
3.1.2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的现状 | 第20-25页 |
3.2 混业经营时的风险 | 第25-26页 |
3.2.1 制度风险 | 第25页 |
3.2.2 监管体制风险 | 第25页 |
3.2.3 不对称信息下的道德风险 | 第25-26页 |
3.2.4 复杂的信用风险 | 第26页 |
3.2.5 国际资本带来的外来风险 | 第26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成因 | 第26-27页 |
3.3.1 商业银行业自身体制缺陷 | 第26页 |
3.3.2 商业银行业务扩展困难 | 第26-27页 |
3.3.3 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缺失 | 第27页 |
3.3.4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垄断存在 | 第27页 |
3.4 小结 | 第27-28页 |
4. 浦发银行混业经营现状及其风险分析 | 第28-36页 |
4.1 浦发银行混业经营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4.2 浦发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以及风险分析 | 第29-33页 |
4.2.1 浦发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现状 | 第29-31页 |
4.2.2 浦发银行混业经营中所遇到的风险 | 第31-33页 |
4.3 浦发银行混业经营风险成因 | 第33-36页 |
4.3.1 浦发银行的业务范围扩大 | 第33-34页 |
4.3.2 浦发银行的内部机构不断增加 | 第34页 |
4.3.3 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复杂 | 第34-35页 |
4.3.4 国际开放程度显著提高 | 第35页 |
4.3.5 我国金融领域的供求结构不断变化 | 第35-36页 |
5. 防范和化解浦发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 | 第36-42页 |
5.1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监管模式 | 第36-37页 |
5.1.1 建立健全新型的商业银行监管制度 | 第36页 |
5.1.2 确立浦发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 第36-37页 |
5.2 实行浦发银行内部严格的防火墙制度 | 第37-38页 |
5.2.1 银行业务部门之间的防火墙 | 第37页 |
5.2.2 银行业务之间的防火墙 | 第37-38页 |
5.2.3 监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防火墙 | 第38页 |
5.3 严控浦发银行内部的关联交易 | 第38-39页 |
5.3.1 制定浦发银行内部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 | 第38-39页 |
5.3.2 设置和完善专门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的管理机构 | 第39页 |
5.3.3 实行差别化管理和加强关联交易管理 | 第39页 |
5.4 确立浦发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39-41页 |
5.4.1 确立信息披露的基本制度 | 第40页 |
5.4.2 建立特殊事件的临时发布机制 | 第40页 |
5.4.3 建立特大事件的内部信息披露机制 | 第40-41页 |
5.5 小结 | 第41-42页 |
6. 结论和启示 | 第42-45页 |
6.1 结论 | 第42页 |
6.2 启示 | 第42-45页 |
6.2.1 研究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控制的启示 | 第43页 |
6.2.2 制定规避浦发银行混业经营后的风险的合理措施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