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窗比功率算法的主动安全头枕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主动安全头枕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主动安全头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 颈部损伤症状和颈部损伤评价准则 | 第17-20页 |
1.3.1 追尾碰撞颈部运动过程 | 第17-18页 |
1.3.2 颈部损伤的临床症状 | 第18-19页 |
1.3.3 颈部损伤评价准则 | 第19-20页 |
1.4 汽车座椅头枕相关法规 | 第20-22页 |
1.4.1 座椅相关法规 | 第20页 |
1.4.2 头枕相关法规 | 第20-21页 |
1.4.3 鞭打试验规程 | 第21-2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头枕机械系统设计和移动窗比功率算法研究 | 第24-36页 |
2.1 C-NCAP鞭打试验评分标准 | 第24-25页 |
2.2 头枕机械系统设计 | 第25-31页 |
2.2.1 机构设计 | 第25-26页 |
2.2.2 弹出位移设计 | 第26-28页 |
2.2.3 防误触发设计 | 第28-31页 |
2.3 移动窗比功率算法研究 | 第31-35页 |
2.3.1 追尾碰撞加速度信号特征研究 | 第31-32页 |
2.3.2 移动窗比功率算法的提出 | 第32-33页 |
2.3.3 移动窗比功率算法的验证 | 第33-34页 |
2.3.4 移动窗比功率算法窗宽及阈值的确定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主动安全头枕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36-46页 |
3.1 MC9S12G48的硬件最小系统电路 | 第36-39页 |
3.1.1 电源电路设计 | 第37-38页 |
3.1.2 复位电路 | 第38页 |
3.1.3 晶振电路 | 第38页 |
3.1.4 BDM接口电路 | 第38-39页 |
3.2 加速度传感器电路 | 第39-40页 |
3.3 电流驱动电路 | 第40-41页 |
3.4 CAN通讯电路 | 第41-42页 |
3.5 主动安全头枕硬件系统PCB板设计 | 第42-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头枕控制系统软件程序开发 | 第46-54页 |
4.1 软件系统总体介绍 | 第46-47页 |
4.2 软件系统各主要模块介绍 | 第47-53页 |
4.2.1 锁相环升频函数 | 第47-48页 |
4.2.2 主函数 | 第48页 |
4.2.3 A/D转换函数 | 第48-49页 |
4.2.4 输出比较定时函数 | 第49-51页 |
4.2.5 移动窗比功率计算函数 | 第51页 |
4.2.6 阈值判断和防误触发函数 | 第51-52页 |
4.2.7 软件系统时间控制精确性检测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主动安全头枕试验研究 | 第54-61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头枕机械系统展开响应试验 | 第54页 |
5.3 冲击力测试试验 | 第54-55页 |
5.4 头枕防误触发试验 | 第55-56页 |
5.5 头枕控制准确性试验 | 第56-58页 |
5.6 头枕台车试验 | 第58-6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