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非法行医罪主体概述 | 第10-14页 |
| (一)非法行医罪主体的立法沿革 | 第10-11页 |
| (二)非法行医罪的主体类型 | 第11-12页 |
| (三)非法行医罪的主体属性 | 第12-13页 |
| (四)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的衔接 | 第13-14页 |
| 二、非法行医罪的主体范围界分 | 第14-20页 |
| (一)“医生执业资格”的内涵与外延 | 第14-16页 |
| (二)超出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行医的司法归属 | 第16-19页 |
| (三)医生以外的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行医 | 第19-20页 |
| 三、非法行医罪主体的特殊情形 | 第20-29页 |
| (一)医科实习生 | 第20-22页 |
| (二)乡村医生 | 第22-24页 |
| (三)个体诊所行医人 | 第24-25页 |
| (四)医疗美容师 | 第25-27页 |
| (五)师承中医行医人 | 第27-28页 |
| (六)网络空间行医人 | 第28-29页 |
| 四、非法行医罪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29-35页 |
| (一)非法行医共同犯罪的基础理论 | 第29-30页 |
| (二)非法行医罪中的共同犯罪情形 | 第30-34页 |
| (三)非法行医罪结果加重犯的罪责分担 | 第34-35页 |
| 五、非法行医罪主体与单位犯罪 | 第35-42页 |
| (一)非法行医罪主体是否包含单位的理论纷争 | 第35-36页 |
| (二)单位纳入非法行医罪主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6-38页 |
| (三)单位作为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情形分析 | 第38-42页 |
| 结语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