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概述 | 第11-13页 |
1.1.1 流行病学 | 第11页 |
1.1.2 病原学 | 第11-12页 |
1.1.3 发病机理 | 第12页 |
1.1.4 病理变化 | 第12-13页 |
1.1.5 临床症状 | 第13页 |
1.1.6 诊断和防治 | 第13页 |
1.2 活化转录因子3 | 第13-16页 |
1.2.1 ATF3的基本结构 | 第13-14页 |
1.2.2 ATF3的基因表达 | 第14页 |
1.2.3 ATF3诱导的信号传导途径 | 第14-15页 |
1.2.4 ATF3与靶基因 | 第15-16页 |
1.2.5 ATF3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16页 |
1.2.6 ATF3与细胞凋亡 | 第16页 |
1.3 MX1 | 第16-20页 |
1.3.1 MX的发现与命名 | 第16-17页 |
1.3.2 MX1蛋白的结构 | 第17页 |
1.3.3 MX基因类型与诱导表达 | 第17-18页 |
1.3.4 MXA蛋白的构型及抗病毒机制 | 第18页 |
1.3.5 MX1蛋白与病毒的关系 | 第18-19页 |
1.3.6 MX蛋白的应用及展望 | 第19页 |
1.3.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试验动物与病毒 | 第20页 |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20-21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2.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30页 |
2.2.1 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2.2 动物分组及病毒接种 | 第23页 |
2.2.3 小鼠剖杀与取材 | 第23页 |
2.2.4 病理切片的制作及H.E.染色 | 第23-24页 |
2.2.5 总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2.2.6 ATF3、MX1、PHEV和GAPDH的扩增 | 第25-27页 |
2.2.7 荧光定量PCR检测AT F3、MX1、PHEV和GAPDH基因的mRNA表达量 | 第27-28页 |
2.2.8 免疫组织化学操作 | 第28-29页 |
2.2.9 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8页 |
3.1 PHEV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30页 |
3.2 小鼠接种后的临床症状 | 第30-31页 |
3.3 PHEV感染小鼠后大脑的主要病理变化 | 第31-34页 |
3.4 总RNA的提取结果 | 第34页 |
3.5 ATF3、MX1、PHEV和GAPDH mRNA扩增和基因测序结果 | 第34-37页 |
3.6 ATF3、MX1、PHEV和GAPDH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第37-43页 |
3.7 ATF3、MX1和PHEV在大脑皮质细胞中的定位 | 第43-46页 |
3.8 ATF3、MX1蛋白和PHEV在大脑中的表达情况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2页 |
4.1 小鼠感染PHEV后的临床和病理学观察 | 第48页 |
4.2 ATF3基因、MX1基因及其表达情况 | 第48-50页 |
4.3 免疫组织化学最佳的稀释浓度的确定 | 第50页 |
4.4 ATF3蛋白、MX1蛋白及其表达情况 | 第50-51页 |
4.5 基因与蛋白之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