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理论论文

燃料喷雾特性对压燃式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规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5页
    1.1 引言第13-16页
    1.2 燃料喷雾特性的研究第16-25页
        1.2.1 燃料喷雾结构、雾化、破碎机理第16-19页
        1.2.2 燃油喷雾特性参数及理论研究第19-23页
        1.2.3 燃料喷雾特性研究现状及发展第23-25页
    1.3 燃料喷雾特性研究方法及手段第25-29页
        1.3.1 喷雾燃烧模拟设备第25-27页
        1.3.2 喷雾研究的光学方法第27-29页
    1.4 燃油喷雾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9-31页
        1.4.1 燃油的物理特性参数第29-30页
        1.4.2 喷射的边界条件第30页
        1.4.3 喷嘴结构第30-31页
    1.5 汽油/柴油混合燃料研究现状第31-32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2-35页
第2章 试验装置及台架的搭建第35-49页
    2.1 定容燃烧弹设计的难点第35-36页
        2.1.1 定容器设计方案第35-36页
    2.2 定容器设计原则及设计第36-40页
        2.2.1 定容器主体设计第37-38页
        2.2.2 喷油器位置及密封设计第38-39页
        2.2.3 定容器观察视窗的设计第39-40页
    2.3 充排气系统的设计第40-41页
    2.4 高压共轨系统的设计第41-42页
    2.5 进气加热系统第42页
    2.6 高速摄影系统第42-44页
    2.7 光路设计第44页
    2.8 试验台架及发动机第44-46页
        2.8.1 试验发动机第44-45页
        2.8.2 主要仪器设备第45-46页
    2.9 试验用燃料的理化特性第46-47页
    2.10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3章 喷雾模拟仿真计算模型构建及验证第49-63页
    3.1 喷雾数值模型第49页
    3.2 控制方程第49-51页
        3.2.1 连续控制方程第49-50页
        3.2.2 湍流流动控制方程第50页
        3.2.3 液滴控制方程第50-51页
    3.3 喷雾子模型第51-52页
        3.3.1 湍流子模型第51页
        3.3.2 破碎子模型第51页
        3.3.3 蒸发子模型第51-52页
    3.4 本文选用的子模型第52-54页
    3.5 模型验证第54-61页
        3.5.1 喷雾模拟几何形状的建立及其网格划分第54页
        3.5.2 喷雾模型的验证第54-61页
    3.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4章 汽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仿真研究第63-87页
    4.1 燃料性质改变对汽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影响第63-72页
        4.1.1 汽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发展情况第63-66页
        4.1.2 汽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第66-68页
        4.1.3 汽油/柴油混合燃料的喷雾场第68-72页
    4.2 燃料温度对汽油/柴油混合燃料雾化的影响第72-75页
    4.3 喷油压力改变对汽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影响第75-77页
    4.4 喷孔直径改变对汽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影响第77-80页
    4.5 环境压力改变对汽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影响第80-82页
    4.6 环境温度改变对汽油/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特性的影响第82-85页
    4.7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5章 汽油/柴油混合燃料对燃烧与排放的影响试验研究第87-99页
    5.1 汽油/柴油很合燃料对燃烧及排放的影响第87-91页
        5.1.1 汽油/柴油混合燃料对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第87-89页
        5.1.2 不同比例汽油/柴油混合燃料对排放的影响第89-91页
    5.2 喷油压力对压燃式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第91-94页
        5.2.1 喷油压力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91-93页
        5.2.2 喷油压力对排放特性的影响第93-94页
    5.3 喷油时刻对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第94-97页
        5.3.1 喷油时刻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94-96页
        5.3.2 喷油时刻对排放特性的影响第96-97页
    5.4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6章 全文总结及未来工作展望第99-103页
    6.1 全文总结第99-101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9页
作者简介第109-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改进型算法的太阳能最大功率点追踪(MPPT)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风景园林视角下造林景观提升策略研究--以北京市平原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