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哈语言性别差异对比研究
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1.1 语言性别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1.2 汉语的语言性别研究概况 | 第17-21页 |
1.2. 哈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总述 | 第21-27页 |
1.2.1 哈语言性别研究分期及其内容 | 第22-25页 |
1.2.2 哈语言性别学的民族角度 | 第25-27页 |
1.3 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意义 | 第27-30页 |
1.3.1 发现和探讨性别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别 | 第27-28页 |
1.3.2 细致描写语言的特点 | 第28-29页 |
1.3.3 探究语言和社会团体的历时演变 | 第29-30页 |
1.3.4 研究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 | 第30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31-36页 |
1.5.1 生理差异 | 第32页 |
1.5.2 心理差异 | 第32-33页 |
1.5.3 社会因素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汉哈语言语音上的性别差异 | 第36-46页 |
2.1 汉语言语音上的性别差异 | 第36-39页 |
2.1.1 语言性别差异的语音特点 | 第36页 |
2.1.2 男女两性音质的性别差异 | 第36-37页 |
2.1.3 发音速度的性别差异 | 第37-38页 |
2.1.4 音高及音域的性别差异 | 第38-39页 |
2.1.5 发音形式的性别差异 | 第39页 |
2.1.6 语音听觉能力的性别差异 | 第39页 |
2.2 哈语言语音上的性别差异 | 第39-44页 |
2.2.1 语调变化方式的性别差异 | 第39-40页 |
2.2.2 h音位的性别特征 | 第40-41页 |
2.2.3 女性特有无声的非语言表达 | 第41-44页 |
2.3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汉哈语言词汇上的性别差异 | 第46-82页 |
3.1 汉语言词汇上的性别差异 | 第46-52页 |
3.1.1 情感词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 第46页 |
3.1.2 感叹词使用的性别差异 | 第46-47页 |
3.1.3 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 | 第47-50页 |
3.1.4 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 第50页 |
3.1.5 称呼的性别差异 | 第50-51页 |
3.1.6 邀请语的性别差异 | 第51-52页 |
3.1.7 人称代词的选择的性别差异 | 第52页 |
3.2 哈语言词汇上的性别差异 | 第52-63页 |
3.2.1 情感词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 第52-58页 |
3.2.2 感叹词使用的性别差异 | 第58-61页 |
3.2.3 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 | 第61-63页 |
3.3 汉哈语言亲属关系称谓语的性别差异 | 第63-71页 |
3.3.1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性别差异 | 第64-68页 |
3.3.2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来源及其演变 | 第68-71页 |
3.4 哈语亲属称谓语的性别差异 | 第71-74页 |
3.5 哈汉亲属称谓语比较 | 第74-76页 |
3.6 汉哈语人名的来源及其特点 | 第76-79页 |
3.6.1 汉哈语人名的结构差别及文化原因 | 第77页 |
3.6.2 汉语人名的来源和特点 | 第77-78页 |
3.6.3 姓和氏的发展演变 | 第78-79页 |
3.7 哈语人名的来源和特点 | 第79-80页 |
3.7.1 哈语人名的来源 | 第79页 |
3.7.2 哈语人名的特点 | 第79-80页 |
3.8 哈萨克人给孩子起名的渊源 | 第80-81页 |
3.9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汉哈语言语义上的性别差异 | 第82-114页 |
4.1 汉语言语义上的性别差异 | 第82-88页 |
4.1.1 汉字中表现的性别语义 | 第82-85页 |
4.1.2 汉字中女性的性别语义 | 第85-87页 |
4.1.3 从文字结构看女旁字中的性别语义 | 第87-88页 |
4.2 汉字中表示女性外貌美的语义 | 第88-92页 |
4.2.1 形容女性外貌的常用褒义词 | 第88-91页 |
4.2.2 形容女性德行美的常用褒义词 | 第91-92页 |
4.3 “男”和“女”反映的语义 | 第92-95页 |
4.3.1 “男”和“女”语义的使用状况 | 第92页 |
4.3.2 “男”和“女”的造字分析 | 第92-93页 |
4.3.3 “男”和“女”的语义演变 | 第93-94页 |
4.3.4 关于雌雄语义场 | 第94-95页 |
4.4 哈语言语义上的性别差异 | 第95-103页 |
4.4.1 “女人”的概念和语义分析 | 第95-97页 |
4.4.2 表示女性外貌美的语义 | 第97页 |
4.4.3 表示女性德行美的语义 | 第97-98页 |
4.4.4 在语义中反映的女孩形象的角色转变 | 第98-100页 |
4.4.5 关于女性语义的演变 | 第100-103页 |
4.5 “男人”的概念和语义分析 | 第103-109页 |
4.5.1 “男人”在哈语中的涵义 | 第104-106页 |
4.5.2 关于男性语义的演变 | 第106-109页 |
4.6 汉哈语人名的性别语义标示 | 第109-110页 |
4.6.1 汉语中男性取名的性别语义标示 | 第109页 |
4.6.2 汉语中女性取名的性别语义标示 | 第109-110页 |
4.7 哈语人名的性别语义标示 | 第110-112页 |
4.7.1 哈语中男性取名的性别语义标示 | 第110-111页 |
4.7.2 哈语中女性取名性别语义标示 | 第111页 |
4.7.3 哈语中“外号”特征 | 第111-112页 |
4.8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汉哈语言语法上的性别差异 | 第114-128页 |
5.1 汉语言语法上的性别差异 | 第114-115页 |
5.1.1 疑问句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 第114-115页 |
5.1.2 祈使句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 第115页 |
5.2 哈语言语法上的性别差异 | 第115-122页 |
5.2.1 疑问句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 第115-118页 |
5.2.2 祈使句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 第118-122页 |
5.3 哈语女性运用语中的插入语 | 第122-127页 |
5.4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六章 汉哈语言话题上的性别差异 | 第128-144页 |
6.1 汉语言话题上的性别差异 | 第128-131页 |
6.1.1 话题的选择 | 第128-129页 |
6.1.2 话题风格差异 | 第129-131页 |
6.2 男女两性的说话风格在汉语中的具体表现 | 第131-133页 |
6.2.1 女性话题 | 第131-132页 |
6.2.2. 男性话题 | 第132-133页 |
6.3. 汉语两性在交谈中的话题范围和话语量 | 第133-134页 |
6.3.1 汉语—两性在交谈中的话题范围 | 第133-134页 |
6.3.2 话语量的不同 | 第134页 |
6.4 哈语言话题上的性别差异 | 第134-142页 |
6.4.1 话题的选择 | 第134-135页 |
6.4.2 男女两性的说话风格在哈语中的具体表现 | 第135-138页 |
6.4.3 哈语两性在交谈中的话题范围和话语量 | 第138-142页 |
6.5 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七章 汉哈语言修辞上的性别差异 | 第144-162页 |
7.1 汉语詈词使用的性别差异 | 第144-151页 |
7.1.1 目的的差异 | 第144-146页 |
7.1.2 内容的差异 | 第146-149页 |
7.1.3 骂詈语的性别歧视 | 第149页 |
7.1.4 粗俗语和诅咒语的两性差异 | 第149-151页 |
7.2 色彩词语的两性差异 | 第151-152页 |
7.3 委婉语的使用差异 | 第152-154页 |
7.4 哈语詈词使用的性别差异 | 第154-160页 |
7.4.1 目的的差异 | 第154-155页 |
7.4.2 内容的差异 | 第155-159页 |
7.4.3 粗俗语和诅咒语的两性差异 | 第159-160页 |
7.5 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62-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