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20-2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20-2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2.1 节能减排绩效评价问题综述 | 第21-24页 |
1.2.2 复杂系统相关理论及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27-30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2章 复杂系统理论及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的复杂特性分析 | 第31-46页 |
2.1 复杂系统的内涵与特性 | 第31-34页 |
2.1.1 复杂系统的内涵 | 第31-32页 |
2.1.2 复杂系统的特性 | 第32-34页 |
2.2 复杂系统相关理论简介 | 第34-37页 |
2.2.1 耗散结构理论 | 第34-35页 |
2.2.2 协同理论 | 第35页 |
2.2.3 突变理论 | 第35页 |
2.2.4 混沌理论 | 第35-36页 |
2.2.5 分形理论 | 第36-37页 |
2.3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的复杂特性分析 | 第37-44页 |
2.3.1 火电厂发电过程及节能减排概述 | 第37-39页 |
2.3.2 火力发电过程的系统性分析 | 第39-42页 |
2.3.3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特性分析 | 第42页 |
2.3.4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的耗散特性分析 | 第42-44页 |
2.3.5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的协同特性分析 | 第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绩效及其评价特征分析 | 第46-59页 |
3.1 我国火电行业节能减排绩效现状及相关管理要求 | 第46-52页 |
3.1.1 我国火电行业节能减排绩效的现状 | 第46-48页 |
3.1.2 我国火电行业节能减排绩效管理要求 | 第48-52页 |
3.2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的内涵分析 | 第52-54页 |
3.2.1 节能减排的内涵 | 第52-53页 |
3.2.2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内涵的多元性 | 第53-54页 |
3.2.3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内涵的多维性 | 第54页 |
3.3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的评价特性分析 | 第54-57页 |
3.3.1 基于多属性决策模型的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评价特性 | 第54-56页 |
3.3.2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评价的特性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基于多属性决策模型的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研究 | 第59-83页 |
4.1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9-63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59-60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0-61页 |
4.1.3 主要评价指标的内涵 | 第61-63页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3-66页 |
4.2.1 网络层次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4.2.2 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64-66页 |
4.3 基于改进灰色聚类决策模型的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模型 | 第66-71页 |
4.3.1 灰色综合评价理论 | 第66-69页 |
4.3.2 传统灰色聚类决策模型的局限性 | 第69页 |
4.3.3 基于改进灰色聚类决策模型的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评价 | 第69-71页 |
4.4 基于多属性决策模型的火电厂节能减排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第71-82页 |
4.4.1 火电厂节能减排概况 | 第71-74页 |
4.4.2 火电厂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 | 第74-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协同演化模型研究 | 第83-96页 |
5.1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绩效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 第83-86页 |
5.1.1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影响因素的因果分析 | 第83-85页 |
5.1.2 动态关联指标的选取 | 第85-86页 |
5.2 协同学研究系统动态演化的基本原理 | 第86-89页 |
5.2.1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 第86-88页 |
5.2.2 协同学解决复杂系统演化问题的方法 | 第88-89页 |
5.3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协同演化模型构建 | 第89-95页 |
5.3.1 演化模型及其适用性 | 第89-91页 |
5.3.2 改进朗之万方程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协同演化模型 | 第91-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6章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 第96-122页 |
6.1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序参量的识别 | 第96-101页 |
6.1.1 序参量的识别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 第96-99页 |
6.1.2 基于关联分析-绝热消去的序参量识别方法 | 第99-101页 |
6.2 基于复杂系统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绩效评价的原理 | 第101-104页 |
6.2.1 序参量与绩效评价 | 第101-102页 |
6.2.2 势函数与绩效评价 | 第102-104页 |
6.3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绩效状态的划分 | 第104-105页 |
6.3.1 势函数的特性与系统状态的关系 | 第104页 |
6.3.2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绩效状态的划分 | 第104-105页 |
6.4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绩效评价模型 | 第105-107页 |
6.4.1 序参量方程的求解 | 第105-106页 |
6.4.2 势函数的求解 | 第106-107页 |
6.4.3 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绩效的评价 | 第107页 |
6.5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系统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第107-120页 |
6.5.1 节能减排系统绩效评价状态变量的确定 | 第107-110页 |
6.5.2 节能减排系统协同演化模型及序参量求解 | 第110-115页 |
6.5.3 序参量方程与势函数的求解 | 第115-116页 |
6.5.4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节能减排绩效的评价与分析 | 第116-12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7.1 结论 | 第122-124页 |
7.2 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附表 | 第132-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