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14-37页 |
第一节、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4-20页 |
第二节、研究取域及研究对象 | 第20-23页 |
第三节、理论与方法 | 第23-35页 |
第四节、内容与结构 | 第35-37页 |
第一章 走进兰坪:杂居民族圈舞的生存空间 | 第37-64页 |
第一节 兰花之坪--杂居民族的历史境遇 | 第37-47页 |
1.1.1 兰坪地理概述及自然生态环境 | 第37-42页 |
1.1.2 杂居民族的迁入 | 第42-44页 |
1.1.3 大分散、小聚居的村落构成 | 第44-47页 |
第二节 辨认的民族身份互融的族际关系 | 第47-64页 |
1.2.1 民族身份“识别”前后 | 第48-53页 |
1.2.2 族际关系中的“我”与“他” | 第53-64页 |
第二章 识别:杂居民族圈舞的多重样貌 | 第64-84页 |
第一节 文本中的塑造 | 第64-74页 |
2.1.1 文献中的释义 | 第64-68页 |
2.1.2 舞台上的诠释 | 第68-74页 |
第二节 田野中的场景 | 第74-82页 |
2.2.1 共享的节日—端午节 | 第74-79页 |
2.2.2 民众的娱乐—广场舞 | 第79-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第三章 体验:杂居民族圈舞的民族志考察 | 第84-117页 |
第一节 通甸镇水俸村----白普米村落 | 第84-98页 |
3.1.1 相邻互动的村落关系亲密无间的家族纽带 | 第84-88页 |
3.1.2 村民“身份置换”中的舞蹈实践 | 第88-95页 |
3.1.3 三种语境中的村落圈舞 | 第95-98页 |
第二节 河西乡联合村----黑普米村落 | 第98-108页 |
3.2.1 封闭自足的生存环境血脉至亲的家族关系 | 第98-102页 |
3.2.2 村民们理解的舞蹈 | 第102-106页 |
3.2.3 自由随性的圈舞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八十一社区---多民族聚居村 | 第108-115页 |
3.3.1 白发形成的多民族村落相互交融的族际关系 | 第108-112页 |
3.3.2 村落中的各族共舞 | 第112-114页 |
3.3.3 多民族参与下生成的圈舞 | 第114-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阐释:圈舞中共享的身体印迹 | 第117-157页 |
第一节 舞蹈被共享的前提 | 第118-127页 |
4.1.1 氐羌圈舞的经验遗存 | 第118-120页 |
4.1.2 “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需求 | 第120-123页 |
4.1.3 从“我”到“我们”的情感认同 | 第123-127页 |
第二节 舞蹈中共享的文化要素 | 第127-138页 |
4.2.1 节日的时空 | 第127-129页 |
4.2.2 舞蹈的衣裳 | 第129-134页 |
4.2.3 音乐与道具 | 第134-138页 |
第三节 舞蹈中共享的身体语言 | 第138-156页 |
4.3.1 身体的调度 | 第138-145页 |
4.3.2 身体的形态 | 第145-156页 |
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五章 理解:圈舞的“共享”与“独有” | 第157-171页 |
第一节 “共享”的文化趋势 | 第157-164页 |
5.1.1 村落与村落的共享 | 第158-160页 |
5.1.2 村落与外界的共享 | 第160-164页 |
第二节 “独有”的身体表述 | 第164-170页 |
5.2.1 舞蹈形成的文化资源 | 第164-167页 |
5.2.2 新的生存空间 | 第167-170页 |
小结 | 第170-171页 |
结论 | 第171-182页 |
一、非"民族"界分的身体——对民族舞蹈范畴的思考 | 第171-174页 |
二、身体的共享---对民族舞蹈功能的思考 | 第174-177页 |
三、身体的对话---对舞蹈传承的思考 | 第177-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1页 |
附录一、田野访谈人(部分)简况表 | 第191-194页 |
附录二、论文图表索引 | 第194-200页 |
附录三、一场美丽的邂逅——田野工作日志(节选) | 第200-213页 |
致谢 | 第213-216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