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移动通信的发展 | 第8-14页 |
·第一代移动通信 | 第8页 |
·第二代移动通信 | 第8-10页 |
·GSM | 第8-9页 |
·CDMA系统 | 第9-10页 |
·第2.5代移动通信 | 第10-11页 |
·第三代移动通信 | 第11-14页 |
·WCDMA | 第12页 |
·CDMA2000 | 第12页 |
·TD-SCDMA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协同中继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 第14-21页 |
·中继引入背景 | 第14页 |
·Relay的网络架构 | 第14-16页 |
·固定无线中继 | 第15页 |
·可移动中继 | 第15-16页 |
·无线中继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场景 | 第16-17页 |
·固定覆盖场景 | 第16页 |
·大型建筑物室内覆盖 | 第16页 |
·临时性覆盖和应急通信 | 第16页 |
·对交通工具的覆盖 | 第16-17页 |
·无线中继涉及的关键技术 | 第17-20页 |
·ARQ和HARQ | 第17页 |
·协作中继与虚拟MIMO | 第17-19页 |
·切换技术 | 第19页 |
·多级调度算法 | 第19-20页 |
·无线中继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中继技术的具体分类与协议 | 第21-27页 |
·中继的分类 | 第21-25页 |
·L0 Relay | 第21-22页 |
·L1 Relay | 第22-23页 |
·L2 Relay | 第23-24页 |
·L3 Relay | 第24-25页 |
·协同策略 | 第25-27页 |
·放大转发方式 | 第25-26页 |
·解码转发方式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编码协同的基本原理 | 第27-33页 |
·编码协同 | 第27-31页 |
·背景 | 第27页 |
·编码协同的原理 | 第27-29页 |
·编码协同的性能 | 第29-31页 |
·自适应编码协同 | 第31-33页 |
第五章 编码协同在固定中继网络里的应用及性能 | 第33-48页 |
·Rayleigh衰落信道下采用卷积码编码的编码协同性能的仿真结果 | 第33-36页 |
·编码协同在固定中继场景下的应用方式 | 第33页 |
·仿真在固定中继场景下应用的编码协同的性能 | 第33-36页 |
·Rayleigh衰落信道下采用卷积码编码的自适应编码协同性能的仿真结果 | 第36-40页 |
·自适应编码协同在固定中继场景下的应用方式 | 第37-39页 |
·仿真在固定中继场景下自适应编码协同的性能 | 第39-40页 |
·Nakagami m衰落信道下的编码协同性能的数值分析结果 | 第40-48页 |
·固定中继系统中的编码协同 | 第40-41页 |
·性能分析 | 第41-45页 |
·数值结果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将编码协同应用于实际网络的实现方案 | 第48-65页 |
·一种协同的方法及装置 | 第48-52页 |
·现有技术的缺点 | 第48页 |
·本方案的要解决的问题 | 第48-49页 |
·具体实施方式 | 第49-52页 |
·一种自适应协同的方法及装置 | 第52-57页 |
·本方案的详细思路 | 第52-53页 |
·具体实施方式 | 第53-57页 |
·一种编码协同中使用的迭代数据划分的方法 | 第57-65页 |
·现有技术的实现方式 | 第57-59页 |
·现有技术的缺点 | 第59页 |
·本方案的详细阐述 | 第59-60页 |
·具体实施方式 | 第60-64页 |
·本方案的优点 | 第64-6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