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IM行业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IM用户规模稳步攀升 | 第11页 |
·IM软件市场竞争激烈 | 第11-12页 |
·IM发展趋势 | 第1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本文的工作以及内容的组织 | 第13-15页 |
第二章 IM标准协议介绍及比较分析 | 第15-32页 |
·IMPP | 第15-18页 |
·出席服务 | 第16-17页 |
·即时消息服务 | 第17-18页 |
·Jabber/XMPP | 第18-21页 |
·Jabber/XMPP的历史 | 第18页 |
·Jabber/XMPP系统的优点 | 第18页 |
·XMPP的核心功能 | 第18-21页 |
·SIP/SIMPLE | 第21-24页 |
·SIP基本功能 | 第21-22页 |
·SIP消息格式 | 第22页 |
·SIP响应状态 | 第22-23页 |
·SIP注册服务 | 第23页 |
·SIP对话(Dialog) | 第23-24页 |
·SIMPLE | 第24页 |
·各个标准协议之间的关系 | 第24-31页 |
·IMPP提出的需求 | 第24页 |
·XMPP与Jabber的差别 | 第24-25页 |
·XMPP完成IMPP的需求 | 第25-27页 |
·SIMPLE和SIP的差异 | 第27页 |
·SIMPLE完成IMPP的需求 | 第27-29页 |
·Jabber/XMPP与SIP/SIMPLE的比较 | 第29-30页 |
·IM标准协议关系模型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标准协议的IM数据识别和重建方法 | 第32-54页 |
·分析协议的一般方法 | 第32-33页 |
·基于XMPP协议的数据识别和重建方法 | 第33-41页 |
·XMPP协议结构 | 第33页 |
·GTalk登陆验证 | 第33-35页 |
·GTalk即时消息格式解析 | 第35-36页 |
·GTalk出席信息格式解析 | 第36-38页 |
·GTalk联系人列表的格式解析 | 第38-40页 |
·新浪UC的解析 | 第40-41页 |
·基于SIMPLE协议的数据识别和重建方法 | 第41-52页 |
·飞信对标准SIP/SIMPLE的修改 | 第41-43页 |
·飞信的登陆验证 | 第43-44页 |
·飞信的即时消息格式解析 | 第44-50页 |
·飞信出席信息的格式解析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GTalk | 第52-53页 |
·新浪UC | 第53页 |
·飞信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基于非标准协议的IM数据识别和重建方法 | 第54-61页 |
·MSN协议描述 | 第54-57页 |
·MSN协议的数据传输格式 | 第54-55页 |
·MSN登陆过程 | 第55-56页 |
·MSN即时消息格式解析 | 第56-57页 |
·MSN出席信息通知 | 第57页 |
·ICQ/AIM协议描述 | 第57-58页 |
·腾讯QQ协议描述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MSN | 第59页 |
·ICQ/AIM | 第59页 |
·腾讯QQ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即时通信流量识别和重建系统 | 第61-82页 |
·系统整体架构 | 第61-64页 |
·系统物理拓扑结构 | 第61-63页 |
·系统逻辑结构 | 第63-64页 |
·截获数据包和底层协议整合 | 第64-66页 |
·WinPcap介绍 | 第64页 |
·底层协议整合 | 第64-66页 |
·即时通信协议识别 | 第66-68页 |
·即时通信协议解析 | 第68-69页 |
·系统测试 | 第69-72页 |
·测试环境 | 第69-70页 |
·测试结果 | 第70-72页 |
·即时通信系统物理架构 | 第72-75页 |
·总述 | 第72页 |
·飞信的系统架构 | 第72-73页 |
·MSN的系统架构 | 第73-74页 |
·腾讯QQ系统架构 | 第74页 |
·测试环境及结果 | 第74-75页 |
·字符集检测功能 | 第75-79页 |
·通用模式 | 第75-76页 |
·检测方法 | 第76-79页 |
·字符集检测功能的实现 | 第79页 |
·对gzip压缩格式文件的处理 | 第79-81页 |
·改进思想 | 第79-80页 |
·涉及到的算法 | 第80页 |
·改进算法的实现 | 第80-81页 |
·改进算法的分析 | 第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2-84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2页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