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吡嗪衍生物 | 第11-12页 |
1.1.1 2,5-二甲基吡嗪 | 第11-12页 |
1.2 5-甲基吡嗪-2-羧酸 | 第12-17页 |
1.2.1 5-甲基吡嗪-2-羧酸 简介 | 第12页 |
1.2.2 5-甲基吡嗪-2-羧酸的药用价值 | 第12-13页 |
1.2.3 5-甲基吡嗪-2-羧酸的合成方法 | 第13-17页 |
1.2.3.1 化学合成法 | 第13-16页 |
1.2.3.2 电化学合成法 | 第16-17页 |
1.2.3.3 生物合成法 | 第17页 |
1.3 单加氧酶 | 第17-19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二甲苯单加氧酶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2-37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菌种筛选 | 第22-28页 |
2.2.1 土样 | 第22页 |
2.2.2 化学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2.3 培养基 | 第23-24页 |
2.2.3.1 无机盐培养基 | 第23-24页 |
2.2.3.2 菌种保藏培养基 | 第24页 |
2.2.3.3 种子培养基 | 第24页 |
2.2.4 菌种筛选过程 | 第24-25页 |
2.2.4.1 菌体的发酵培养 | 第24页 |
2.2.4.2 反应产物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4.3 反应产物产率的测定 | 第25页 |
2.2.5 菌种鉴定 | 第25-28页 |
2.2.5.1 菌株形态学研究 | 第25页 |
2.2.5.2 生理生化鉴定 | 第25页 |
2.2.5.3 16S rDNA的引物设计 | 第25-26页 |
2.2.5.4 基因组提取 | 第26页 |
2.2.5.5 16S rDNA序列扩增 | 第26页 |
2.2.5.6 目的基因的连接与转化 | 第26页 |
2.2.5.7 重组菌筛选 | 第26-27页 |
2.2.5.8 质粒提取 | 第27页 |
2.2.5.9 16S rDNA序列测定 | 第27-28页 |
2.2.5.10 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6页 |
2.3.1 产物鉴定 | 第28-31页 |
2.3.1.1 产物MS分析 | 第28页 |
2.3.1.2 2,5-二甲基吡嗪与5-甲基吡嗪-2-羧酸的测定 | 第28-31页 |
2.3.2 菌株ZJB-LLJ的鉴定 | 第31-36页 |
2.3.2.1 形态学观察 | 第31页 |
2.3.2.2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1-33页 |
2.3.2.3 16S rDNA序列测序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第三章 P. putida ZJB-LLJ发酵转化2,5-二甲基吡嗪的条件研究 | 第37-58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3.2.1 菌株 | 第37页 |
3.2.2 培养基 | 第37-38页 |
3.2.3 菌体培养 | 第38页 |
3.2.4 5-甲基吡嗪-2-羧酸分析方法 | 第38页 |
3.2.4.1 发酵液的处理方法 | 第38页 |
3.2.4.2 5-甲基吡嗪-2-羧酸检测方法 | 第38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56页 |
3.3.1 种子生长曲线、种龄的确定 | 第39-40页 |
3.3.1.1 种子生长曲线 | 第39-40页 |
3.3.1.2 种龄对5-甲基吡嗪-2-羧酸合成的影响 | 第40页 |
3.3.2 发酵反应进程测定 | 第40-42页 |
3.3.3 摇瓶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2-48页 |
3.3.3.1 碳源的选择 | 第42页 |
3.3.3.2 底物加入时间 | 第42-43页 |
3.3.3.3 初始pH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3.4 恒定不同pH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5 温度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3.6 底物初始浓度对产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4 摇瓶发酵流加实验 | 第48-51页 |
3.3.4.1 不调pH的流加实验 | 第48-50页 |
3.3.4.2 恒定pH的流加实验 | 第50-51页 |
3.3.5 添加有机碳源对产量的影响 | 第51-56页 |
3.3.5.1 添加不同有机碳源对产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5.2 添加不同量甘油对产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3.3.5.3 不同时间添加甘油对产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5.4 恒定pH下添加甘油的流加实验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第四章 P.putida ZJB-LLJ全细胞催化体系反应条件的研究 | 第58-66页 |
4.1 前言 | 第5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4.2.1 菌株 | 第58-59页 |
4.2.2 培养基 | 第59页 |
4.2.3 菌体培养 | 第59页 |
4.2.4 反应产率的测定 | 第59页 |
4.2.5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 第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4.3.1 全细胞催化转化过程 | 第59-60页 |
4.3.2 不同菌体浓度对单加氧反应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3 反应体系温度的选择 | 第61-62页 |
4.3.4 反应体系pH的选择 | 第62-63页 |
4.3.5 不同底物浓度对单加氧反应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