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网络舆情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理论概述 | 第23-40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概念、特征、传播载体及演变过程 | 第23-31页 |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 第23页 |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 | 第23-26页 |
三、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和演变过程 | 第26-28页 |
四、网络舆情最新发展态势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公信力概述 | 第31-38页 |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 第31-32页 |
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运行机理 | 第32-34页 |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纵横向对比 | 第34-36页 |
四、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 第36-38页 |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一、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积极影响 | 第38页 |
二、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消极影响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网络舆情中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 第40-49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环境中政府提升公信力的努力与亮点 | 第40-42页 |
一、初步建立网络信息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第40页 |
二、中央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及政务舆情回应 | 第40-41页 |
三、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政府新媒体平台运用成熟 | 第41-42页 |
第二节 网络舆情事件中地方政府公信力面临的考验-以四川泸县太伏事件为例 | 第42-49页 |
一、事件回顾 | 第42-46页 |
二、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一) 地方政府舆情敏感度低,行为反应迟缓 | 第46页 |
(二) 传播引导乏力,缺乏意见领袖引导 | 第46-47页 |
(三) 信息公开力度不够 | 第47-48页 |
(四) 回应有效性低、群众满意度差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困境成因分析 | 第49-57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公信力困境的政府因素 | 第49-52页 |
一、传统地方政府行政理念的局限 | 第49-50页 |
二、网络社会中信任社会资本短缺 | 第50-51页 |
三、网络舆情危机中地方政府回应不力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公众与政府网络互动合作土壤不足 | 第52-54页 |
一、公众与政府网络合作的社会基础薄弱 | 第52-53页 |
二、公众参与度不足,与政府互动渠道不通畅 | 第53-54页 |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挑战 | 第54-57页 |
一、网络舆情的消极因子削弱地方政府公信力 | 第54-55页 |
二、网络舆情放大效应加剧地方政府负面影响 | 第55页 |
三、网络舆情多元性要求政府恪守维护公信力的责任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选择 | 第57-66页 |
第一节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 第57-58页 |
一、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第57页 |
二、完善政府行为,坚持依法行政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树立现代公共服务理念,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 | 第58-60页 |
一、树立良政善治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 第58-59页 |
二、提升政府现代服务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59-60页 |
第三节 规范信息公开,加强公众与政府在网络中互动沟通 | 第60-62页 |
一、推动政务信息公开透明,保障公民知情权 | 第60-61页 |
二、加强政府与网民互动,强化“意见领袖”引导作用 | 第61-62页 |
第四节 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建设责任政府 | 第62-64页 |
一、规范行政问责,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 第62-63页 |
二、拓宽行政问责渠道,助推责任政府实现 | 第63-64页 |
第五节 规范网络生态秩序,加强网络舆情应对 | 第64-66页 |
一、构建和谐网络生态环境 | 第64-65页 |
二、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