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导论 | 第17-3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7-22页 |
一、人格权基础理论有待深化 | 第17-18页 |
二、人格权立法论的中心命题有待分解 | 第18-20页 |
三、以人格权利化保护的规范体系为线索,研究人格权基础理论和人格权立法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法哲学基础 | 第24-29页 |
一、自然法理论 | 第24-26页 |
二、历史法学和法律实证主义 | 第26-27页 |
三、康德的法律哲学 | 第27-29页 |
第四节 本文结构 | 第29-31页 |
一、本文的逻辑结构 | 第29页 |
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第一章 人格:人的伦理存在 | 第31-50页 |
第一节 人格多重涵义的理解误区 | 第31-34页 |
一、人格的词源探析 | 第31-32页 |
二、人格的通行解释及误区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人格作为法律主体的技术与伦理 | 第34-46页 |
一、罗马法上的人格具有技术性 | 第34-38页 |
二、《法国民法典》摈弃了罗马法上的人格技术 | 第38-42页 |
三、《德国民法典》区分自然人和法人构造其法律主体制度 | 第42-46页 |
第三节 人格的伦理内涵 | 第46-50页 |
一、伦理人格主义下的人格理念 | 第46-47页 |
二、人格的伦理内涵:人的主体性 | 第47-50页 |
第二章 民法上人格保护的体系与权利化 | 第50-72页 |
第一节 以人作为法律主体(人格人) | 第51-59页 |
一、近现代民法上人之形象 | 第51-54页 |
二、以权利能力表彰的人的法律主体地位 | 第54-59页 |
第二节 赋予法律主体以财产权利、契约自由和侵害救济 | 第59-64页 |
一、赋予法律主体以财产权利 | 第59-61页 |
二、赋予法律主体以契约自由 | 第61-62页 |
三、赋予法律主体以侵害救济 | 第62-64页 |
第三节 人格权利化保护的产生与发展 | 第64-72页 |
一、德国法上的一般人格权 | 第64-65页 |
二、法国民法上人格保护的权利化 | 第65-67页 |
三、台湾地区民法上的人格权 | 第67-68页 |
四、我国现行民法上的人格权体系 | 第68-70页 |
五、人格权的确认完善了人格保护的规范体系 | 第70-72页 |
第三章 宪法上人格权及其对人格权民事立法的影响 | 第72-98页 |
第一节 宪法上人格权的创设 | 第72-76页 |
一、从近代立宪主义到现代立宪主义 | 第72-74页 |
二、从民法上人格权到宪法上人格权 | 第74-76页 |
第二节 宪法上人格权的规范体系 | 第76-87页 |
一、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 | 第77-81页 |
二、人格自由发展 | 第81-86页 |
三、我国宪法上的人格权规范体系 | 第86-87页 |
第三节 宪法上人格权的基本权利属性 | 第87-95页 |
一、基本权利的双重属性 | 第88-89页 |
二、基本权利的第三人效力理论 | 第89-91页 |
三、基本权利与私法的关系 | 第91-95页 |
第四节 宪法上人格权对人格权民事立法的影响 | 第95-98页 |
第四章 立法背景下人格权基础理论的展开 | 第98-110页 |
第一节 人格权的权利构成 | 第98-105页 |
一、人格权的主体:法人有否人格权 | 第98-99页 |
二、人格权的客体:人格利益抑或人格要素 | 第99-102页 |
三、人格权的权能:支配权或受尊重权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人格权的内涵和范围 | 第105-110页 |
一、人格权的内涵 | 第106-109页 |
二、人格权的范围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人格权规范体系与人格权立法 | 第110-121页 |
第一节 有关人格权立法的基本主张 | 第110-112页 |
一、以民法的方法确认和保护人格权 | 第110-111页 |
二、以法定化的方式确认和保护人格权 | 第111页 |
三、人格权单独成编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人格权立法应与其规范体系相协调 | 第112-115页 |
一、人格权立法应与人格保护的私法体系相协调 | 第112-114页 |
二、人格权立法应与人格权利化保护的规范体系相协调 | 第114-115页 |
第三节 人格权一般条款的构建 | 第115-121页 |
一、应概括性地承认人格权,构建保护人格权的一般条款 | 第115-118页 |
二、应明确人格权的内涵和范围,构建功能适切的一般条款 | 第118-120页 |
三、应明确人格权所要保护的价值目标,为宪法上其他基本权利的私法适用预留通道 | 第120-121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4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4-135页 |
后记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