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隐私权保护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1 引言第18-29页
    1.1 研究问题的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3页
        1.2.1 国外第19-21页
        1.2.2 国内第21-23页
    1.3 写作思路、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第23-26页
        1.3.1 写作思路第23-24页
        1.3.2 重点难点第24-25页
        1.3.3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4 相关概念隐私权的内涵第26-29页
2 传统意义上之隐私权保护第29-45页
    2.1 隐私权之提出与确立第29-36页
        2.1.1 英美法系国家第29-33页
        2.1.2 大陆法系国家第33-36页
    2.2 隐私权产生之原因第36-39页
        2.2.1 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第37页
        2.2.2 科学技术的进步第37-38页
        2.2.3 新闻媒体的大众化第38页
        2.2.4 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第38-39页
    2.3 隐私权保护之价值基础第39-45页
        2.3.1 西方学者代表性的观点第39-42页
        2.3.2 本文对隐私权价值的理解第42-45页
3 信息社会对隐私权保护之影响第45-60页
    3.1 信息社会对隐私权的挑战第45-55页
        3.1.1 高科技发展对隐私权的威胁第45-48页
        3.1.2 网络等传媒手段发达对隐私权的冲击第48-51页
        3.1.3 政府权力膨胀对隐私权的挤压第51-55页
    3.2 现代隐私权之提出第55-58页
        3.2.1 信息隐私权第55-56页
        3.2.2 信息自决权第56-57页
        3.2.3 个人信息自我控制权第57-58页
    3.3 现代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之差异第58-60页
        3.3.1 隐私权权能的变化:从消极防御到积极请求第58-59页
        3.3.2 侵权手段的多样性和技术性第59页
        3.3.3 侵权后果的严重性和救济的困难性第59-60页
4 信息社会隐私权保护之比较研究第60-86页
    4.1 隐私权的保护扩大至住宅之外第60-69页
        4.1.1 公共场所存在隐私权第60-62页
        4.1.2 承认公共场所具有隐私权的典型案例第62-63页
        4.1.3 公共场所普设监视器对隐私权的影响第63-69页
    4.2 重视基因方面隐私权的保护第69-74页
        4.2.1 基因歧视第69-71页
        4.2.2 DNA鉴定之应用第71-74页
    4.3 加强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保护第74-77页
        4.3.1 市场主导模式第75页
        4.3.2 法律规制主导模式第75-76页
        4.3.3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第76-77页
    4.4 隐私权保护与言论自由之协调第77-86页
        4.4.1 言论自由优于隐私权——美国、英国第78-83页
        4.4.2 隐私权与言论自由的折衷保护——德国第83-86页
5 信息社会隐私权保护之难点研究第86-112页
    5.1 隐私权保护范围第86-92页
        5.1.1 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客体第86-90页
        5.1.2 隐私权类型化分析第90-92页
    5.2 隐私权保护的冲突及其协调第92-106页
        5.2.1 隐私权与公权力的冲突与协调第92-98页
        5.2.2 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与协调第98-106页
    5.3 隐私权保护与科技发展关系之协调第106-112页
        5.3.1 科技悲观主义与隐私权第106-107页
        5.3.2 科学技术是隐私权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第107-108页
        5.3.3 侵害隐私权的判断标准随科技发展而变化第108-109页
        5.3.4 现代科技促进了隐私权内涵的扩张第109-110页
        5.3.5 技术保护隐私权第110-112页
6 我国隐私权保护现状审视与完善第112-137页
    6.1 我国隐私权立法保护的现状第112-118页
        6.1.1 我国的现行规定第113-115页
        6.1.2 我国现行规定的不足第115-118页
    6.2 我国隐私权司法保护的现状第118-126页
        6.2.1 有关新闻媒体方面涉及隐私权问题第118-119页
        6.2.2 有关医疗方面涉及隐私权问题第119-120页
        6.2.3 有关公权力行使方面涉及隐私权问题第120-121页
        6.2.4 有关监控方面涉及隐私权问题第121-123页
        6.2.5 一些新型的涉及隐私权的案件第123-126页
    6.3 我国隐私权制度之完善第126-137页
        6.3.1 在人格权法中明确规定隐私权第127-129页
        6.3.2 明确隐私权的保护范围第129-130页
        6.3.3 确立隐私权与其他权利冲突的解决规则第130-133页
        6.3.4 加强隐私权的专门立法第133-134页
        6.3.5 依法规制监控设备的设置第134-137页
结语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5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45-146页
后记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格权利化保护的规范体系研究
下一篇: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