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7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介孔材料 | 第16-19页 |
1.2.1 M41S系列材料 | 第16-17页 |
1.2.2 HMS和MSU系列材料 | 第17页 |
1.2.3 SBA系列材料 | 第17-19页 |
1.3 有机-无机杂化的介孔材料 | 第19-22页 |
1.3.1 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的种类 | 第19-21页 |
1.3.1.1 表面结合型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 | 第19-21页 |
1.3.1.2 桥键型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 | 第21页 |
1.3.2 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21-22页 |
1.4 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的光化学传感应用 | 第22-37页 |
1.4.1 光化学传感器常见的设计途径 | 第22-25页 |
1.4.1.1 键合位-信号单元途径 | 第23-24页 |
1.4.1.2 竞争取代途径 | 第24-25页 |
1.4.1.3 化学计量途径 | 第25页 |
1.4.2 荧光传感器的光化学传感机理 | 第25-29页 |
1.4.2.1 分子内电荷转移 | 第26-27页 |
1.4.2.2 光诱导电子转移 | 第27-28页 |
1.4.2.3 激基复合物和激基缔合物 | 第28-29页 |
1.4.2.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29页 |
1.4.3 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在光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 | 第29-37页 |
1.5 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在吸附与分离方面的应用 | 第37-40页 |
1.5.1 吸附重金属离子 | 第37-38页 |
1.5.2 吸附有机小分子 | 第38-39页 |
1.5.3 吸附挥发性有机物 | 第39-40页 |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第二章 甲基哌嗪功能化MCM-41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 | 第47-68页 |
2.1 引言 | 第4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2.2.1 试剂及仪器 | 第47-48页 |
2.2.2 合成路线 | 第48-49页 |
2.2.3 合成步骤 | 第49页 |
2.2.3.1 MCM-41的合成 | 第49页 |
2.2.3.2 甲基哌嗪功能化MCM-41(S2)的合成 | 第4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5页 |
2.3.1 关于材料合成的讨论 | 第49-50页 |
2.3.2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50-65页 |
2.3.2.1 氮气物理吸-脱附实验 | 第50-54页 |
2.3.2.2 X-射线粉末衍射实验 | 第54-57页 |
2.3.2.3 扫描与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57-60页 |
2.3.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60-62页 |
2.3.2.5 ~(29)Si固体核磁共振谱 | 第62-64页 |
2.3.2.6 热重-差热分析 | 第64-65页 |
2.3.2.7 元素分析 | 第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第三章 甲基哌嗪功能化MCM-41吸附铜离子性能研究 | 第68-85页 |
3.1 引言 | 第6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68-69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3.2.2.1 铜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69页 |
3.2.2.2 铜离子吸附的实验步骤 | 第69-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1页 |
3.3.1 S2对铜离子的吸附研究 | 第70-80页 |
3.3.1.1 pH值的影响 | 第70-71页 |
3.3.1.2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71-73页 |
3.3.1.3 吸附温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3.3.1.4 不同初始浓度对吸附铜离子的影响 | 第74-77页 |
3.3.1.5 吸附等温模型的确立 | 第77-80页 |
3.3.2 S2的结构与吸附铜离子性能的关系 | 第80-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第四章 MCM-41-T对脂肪酸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85-99页 |
4.1 引言 | 第8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5-89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85-86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86-89页 |
4.2.2.1 对硝基酚浓度的测定 | 第86-87页 |
4.2.2.2 MCM-41-T对对硝基苯酚(p-NP)的吸附 | 第87-88页 |
4.2.2.3 竞争性取代法研究MCM-41-T对脂肪酸的吸附作用 | 第88-8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6页 |
4.3.1 MCM-41-T对对硝基苯酚(p-NP)的吸附作用 | 第89-93页 |
4.3.1.1 吸附体系pH值的确定 | 第89页 |
4.3.1.2 吸附剂质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89-90页 |
4.3.1.3 不同对硝基苯酚初始浓度对于吸附的影响 | 第90-93页 |
4.3.2 脂肪酸竞争取代对硝基苯酚 | 第93-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第五章 N-丁基-4-哌嗪-1,8-萘酰亚胺功能化MCM-41的合成及对脂肪酸的荧光识别研究 | 第99-122页 |
5.1 引言 | 第99-10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0-102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100页 |
5.2.2 合成路线 | 第100-101页 |
5.2.3 合成步骤 | 第101-102页 |
5.2.3.1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101页 |
5.2.3.2 N-丁基4-哌嗪-1,8-萘酰亚胺功能化MCM-41(S3)的合成 | 第101-102页 |
5.2.4 脂肪酸荧光传感实验步骤 | 第102页 |
5.2.4.1 化合物3对于脂肪酸的荧光传感识别 | 第102页 |
5.2.4.2 S3对于脂肪酸的荧光传感识别 | 第10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9页 |
5.3.1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S3的设计思路 | 第102-104页 |
5.3.2 杂化材料S3的结构表征 | 第104-109页 |
5.3.2.1 氮气低温物理吸附与脱附分析 | 第104-105页 |
5.3.2.2 小角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105-106页 |
5.3.2.3 扫描与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106-107页 |
5.3.2.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7-108页 |
5.3.2.5 元素分析 | 第108-109页 |
5.3.3 化合物3对于脂肪酸的荧光传感识别研究 | 第109-111页 |
5.3.4 S3对于脂肪酸的荧光传感识别研究 | 第111-118页 |
5.3.5 识别机理的探讨 | 第118-1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总结 | 第122-125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