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0-15页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第15-39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机械互锁分子简介 | 第16-18页 |
1.2.1 轮烷 | 第17-18页 |
1.2.2 索陉 | 第18页 |
1.3 夹套法 | 第18-31页 |
1.3.1 酰胺缩合夹套法 | 第20-24页 |
1.3.2 烯烃复分解夹套法 | 第24-27页 |
1.3.3 亚胺型夹套法 | 第27-31页 |
1.4 立题思想 | 第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第二部分 基于铵盐模板导向的夹套法构筑[2]索烃分子 | 第39-58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8页 |
2.2.1 合成路线 | 第40-41页 |
2.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1页 |
2.2.3 中间体的合成 | 第41-47页 |
2.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47-4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2.3.1 中间体和[2]索烃分子的构筑片段的合成 | 第48-49页 |
2.3.2 [2]索烃分子的合成及结构确定 | 第49-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三部分 新型杂(准)轮烷的合成 | 第58-106页 |
第一章 新型杂[n]轮烷(n=3,4)和杂[5]准轮烷的合成 | 第59-90页 |
3.1.1 引言 | 第59-60页 |
3.1.2 实验部分 | 第60-74页 |
3.1.2.1 合成路线 | 第60-62页 |
3.1.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62-63页 |
3.1.2.3 中间体的合成 | 第63-70页 |
3.1.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70-74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6页 |
3.1.3.1 杂轮烷构筑片段大环主体和哑铃型分子的合成方法 | 第74页 |
3.1.3.2 杂轮烷构筑片段的双功能分子合成方法 | 第74-76页 |
3.1.3.3 杂轮烷分子合成及结构确定 | 第76-86页 |
3.1.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第二章 “H型”杂[5]准轮烷的合成 | 第90-106页 |
3.2.1 前言 | 第90-91页 |
3.2.2 实验部分 | 第91-97页 |
3.2.2.1 合成路线 | 第91-92页 |
3.2.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92-93页 |
3.2.2.3 中间体的合成 | 第93-95页 |
3.2.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95-97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4页 |
3.2.3.1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合成方法 | 第97-102页 |
3.2.3.2 “H型”杂[5]准轮烷分子的合成及结构确定 | 第102-104页 |
3.2.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6页 |
第四部分 基于二噻吩乙烯结构单元的机械互锁分子及主体分子的合成与性质 | 第106-193页 |
第一章 光开关型[2]索烃的合成与光致变色性质 | 第107-128页 |
4.1.1 引言 | 第107-109页 |
4.1.2 实验部分 | 第109-117页 |
4.1.2.1 合成路线 | 第109-110页 |
4.1.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10页 |
4.1.2.3 中间体的合成 | 第110-116页 |
4.1.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116-117页 |
4.1.3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6页 |
4.1.3.1 中间体及大环铵盐的合成方法 | 第117-118页 |
4.1.3.2 光开关型[2]索烃的合成及结构确定 | 第118-122页 |
4.1.3.3 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质 | 第122-126页 |
4.1.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8页 |
第二章 光开关型[n]轮烷(n=2,3)的合成与性质 | 第128-152页 |
4.2.1 引言 | 第128-129页 |
4.2.2 实验部分 | 第129-136页 |
4.2.2.1 合成路线 | 第129-131页 |
4.2.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31-132页 |
4.2.2.3 中间体的合成 | 第132-134页 |
4.2.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134-136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136-149页 |
4.2.3.1 中间体和光开关型[n]轮烷构筑片段的合成 | 第136-138页 |
4.2.3.2 光开关型[n]轮烷分子的合成及结构确定 | 第138-144页 |
4.2.3.3 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质 | 第144-148页 |
4.2.3.4 化合物的荧光性质 | 第148-149页 |
4.2.4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2页 |
第三章 双开关型[2]索烃的合成与性质 | 第152-167页 |
4.3.1 引言 | 第152-153页 |
4.3.2 实验部分 | 第153-156页 |
4.3.2.1 合成路线 | 第153-154页 |
4.3.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54-155页 |
4.3.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155-156页 |
4.3.3 结果与讨论 | 第156-165页 |
4.3.3.1 双开关型[2]索烃分子的合成及结构确定 | 第156-160页 |
4.3.3.2 目标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质 | 第160-164页 |
4.3.3.3 目标化合物的荧光性质 | 第164-165页 |
4.3.4 本章小结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67页 |
第四章 光开关型大环冠醚的合成与光致变色性质 | 第167-178页 |
4.4.1 引言 | 第167-169页 |
4.4.2 实验部分 | 第169-171页 |
4.4.2.1 合成路线 | 第169页 |
4.4.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69页 |
4.4.2.3 中间体的合成 | 第169-170页 |
4.4.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170-171页 |
4.4.3 结果与讨论 | 第171-176页 |
4.4.3.1 目标产物的合成方法 | 第171-173页 |
4.4.3.2 开关大环冠醚的光致变色性质 | 第173-175页 |
4.4.3.3 开关大环冠醚的DFT计算 | 第175-176页 |
4.4.4 本章小结 | 第17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78页 |
第五章 光开关型阴离子受体的合成、光致变色及识别性质 | 第178-193页 |
4.5.1 引言 | 第178-179页 |
4.5.2 实验部分 | 第179-181页 |
4.5.2.1 合成路线 | 第179页 |
4.5.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79-180页 |
4.5.2.3 中间体的合成 | 第180-181页 |
4.5.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181页 |
4.5.3 结果与讨论 | 第181-191页 |
4.5.3.1 目标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81页 |
4.5.3.2 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质 | 第181-183页 |
4.5.3.3 通过核磁监测化合物关环转化率 | 第183页 |
4.5.3.4 目标化合物在光照前的核磁滴定 | 第183-187页 |
4.5.3.5 目标化合物在光照后的核磁滴定 | 第187-188页 |
4.5.3.6 目标化合物与卤素离子结合常数 | 第188页 |
4.5.3.7 目标化合物在光照前后结合卤素离子的DFT计算 | 第188-189页 |
4.5.3.8 目标化合物与卤素离子结合能力的抗疲劳性 | 第189-191页 |
4.5.4 本章小结 | 第191-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93页 |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93-198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93-197页 |
5.2 展望 | 第197-19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98-201页 |
致谢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