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河道生态护岸景观营造及评价研究
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5-16页 |
1.1.1 河道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 第15页 |
1.1.2 治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 第15页 |
1.1.3 传统河道治理景观生态性的缺乏 | 第15-16页 |
1.1.4 城市河道治理观念的转变 | 第16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 研究范畴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1 文献检索 | 第17页 |
1.5.2 外业调查 | 第17-18页 |
1.5.3 内业处理 | 第18-1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城市河道生态护岸概述 | 第20-28页 |
2.1 城市河道的基本概念 | 第20页 |
2.2 城市河道的景观 | 第20-21页 |
2.3 生态护岸的含义 | 第21-22页 |
2.4 生态护岸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22-24页 |
2.5 生态护岸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24-26页 |
2.6 水陆交错带概述 | 第26-2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生态护岸水陆交错带景观调查 | 第28-61页 |
3.1 杭州市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3.1.1 工程地质情况 | 第28页 |
3.1.2 气候情况 | 第28页 |
3.1.3 水文情况 | 第28-29页 |
3.2 调查方法与评价等级 | 第29-30页 |
3.3 调查与评价 | 第30-52页 |
3.3.1 上塘河 | 第30-34页 |
3.3.2 五常港 | 第34-37页 |
3.3.3 余杭塘河 | 第37-39页 |
3.3.4 西塘河 | 第39-43页 |
3.3.5 东河 | 第43-45页 |
3.3.6 西湖风景区 | 第45-46页 |
3.3.7 电厂热水河 | 第46-51页 |
3.3.8 下塘河 | 第51-52页 |
3.4 杭州常见的护岸类型 | 第52-60页 |
3.4.1 常见护岸类型介绍 | 第52-59页 |
3.4.2 常见护岸类型归纳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护岸及植物的总结与筛选 | 第61-75页 |
4.1 护岸部分总结 | 第61-62页 |
4.1.1 常见护岸分布 | 第61页 |
4.1.2 护岸部分总结 | 第61-62页 |
4.2 植物部分的总结与筛选 | 第62-64页 |
4.2.1 筛选原则 | 第62页 |
4.2.2 水陆交错带上的植物景观评价 | 第62-63页 |
4.2.3 水陆交错带上适宜的植物 | 第63-64页 |
4.3 结构型式+植物配置方式推荐 | 第64-74页 |
4.3.1 松木桩护岸 | 第64-66页 |
4.3.2 石笼护岸 | 第66-67页 |
4.3.3 竹片护岸 | 第67-69页 |
4.3.4 生态袋护岸 | 第69页 |
4.3.5 自然原型护岸 | 第69-72页 |
4.3.6 块石护岸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生态护岸景观的综合评价 | 第75-94页 |
5.1 评价方法 | 第75-76页 |
5.1.1 专家评价法 | 第75页 |
5.1.2 AHP层次分析法 | 第75页 |
5.1.3 FCE模糊评价法 | 第75页 |
5.1.4 FAHP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 第75-76页 |
5.2 评价内容分析 | 第76页 |
5.3 评价指标分析 | 第76-77页 |
5.3.1 功能性指标 | 第76页 |
5.3.2 景观性指标 | 第76-77页 |
5.3.3 生态性指标 | 第77页 |
5.3.4 经济性指标 | 第77页 |
5.4 绘制层次模型 | 第77-78页 |
5.5 评价步骤 | 第78-88页 |
5.5.1 设置调查问卷 | 第78-81页 |
5.5.2 权重的确定 | 第81-88页 |
5.6 评分标准的确立 | 第88-93页 |
5.6.1 评价指标标准选取依据和方法 | 第88-89页 |
5.6.2 评价等级划分 | 第89-91页 |
5.6.3 量化评分标准 | 第91-9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典型案例分析—余杭塘河 | 第94-103页 |
6.1 综合现状分析 | 第94-95页 |
6.1.1 概况 | 第94页 |
6.1.2 现状分析 | 第94-95页 |
6.2 目标与战略 | 第95-96页 |
6.2.1 设计定位 | 第95页 |
6.2.2 设计理念 | 第95-96页 |
6.3 生态护岸景观设计原则 | 第96页 |
6.4 生态护岸景观设计思路 | 第96-97页 |
6.4.1 满足功能需要 | 第96页 |
6.4.2 采取生态化措施 | 第96-97页 |
6.5 具体措施 | 第97-99页 |
6.5.1 生态护岸的建设 | 第97-98页 |
6.5.2 水陆交错带的生态景观建设 | 第98-99页 |
6.6 项目优秀示范点 | 第99-102页 |
6.6.1 示范点一 | 第99-100页 |
6.6.2 示范点二 | 第100-101页 |
6.6.3 示范点三 | 第101-102页 |
6.6.4 示范点四 | 第10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7.1 结论 | 第103-104页 |
7.2 创新点 | 第104页 |
7.3 不足和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附录 | 第112-119页 |
作者简历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