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柔性薄板焊点布置优化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代理模型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焊点布置优化方法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第2章 焊点布置优化代理模型理论分析 | 第18-30页 |
2.1 代理模型原理 | 第18-19页 |
2.2 PSO-SVR代理模型技术 | 第19-23页 |
2.2.1 支持向量回归机 | 第19-22页 |
2.2.2 粒子群算法原理 | 第22-23页 |
2.2.3 PSO-SVR代理模型建立流程 | 第23页 |
2.3 其它常用代理模型 | 第23-26页 |
2.3.1 多项式响应面代理模型 | 第23-24页 |
2.3.2 GA-BP神经网络代理模型 | 第24-25页 |
2.3.3 代理模型评价标准 | 第25-26页 |
2.4 实验设计 | 第26-29页 |
2.4.1 拉丁超立方 | 第27-28页 |
2.4.2 优化拉丁超立方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综合柔性薄板装配偏差模型 | 第30-48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柔性薄板装配偏差建模 | 第31-36页 |
3.2.1“N-2-1”夹具定位方法 | 第31-32页 |
3.2.2 薄板零件装配过程 | 第32-33页 |
3.2.3 影响系数法求解方法 | 第33-36页 |
3.3 基于多种偏差源的综合装配偏差模型 | 第36-39页 |
3.3.1 考虑夹具定位偏差的偏差模型 | 第36-37页 |
3.3.2 考虑焊枪位置偏差的偏差模型 | 第37-39页 |
3.3.3 综合装配偏差模型 | 第39页 |
3.4 柔性薄板装配案例分析 | 第39-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柔性薄板装配不等间距定形焊点布置优化设计 | 第48-64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焊点布置优化设计优化流程 | 第48-49页 |
4.3 柔性薄板焊点间距参数设计 | 第49-50页 |
4.4 构造PSO-SVR代理模型 | 第50-56页 |
4.4.1 OLHD采样策略 | 第50-51页 |
4.4.2 获取模型样本数据 | 第51-52页 |
4.4.3 支持向量回归机 | 第52-53页 |
4.4.4 基于PSO算法的SVR参数优化 | 第53-56页 |
4.5 代理模型回归性能比对与分析 | 第56-61页 |
4.5.1 构造GA-BP代理模型 | 第56-58页 |
4.5.2 构造RSM代理模型 | 第58-59页 |
4.5.3 三种代理模型的对比与分析 | 第59-61页 |
4.6 焊点布置方案优化 | 第61-63页 |
4.6.1 焊点布置设计空间全局预测 | 第61-62页 |
4.6.2 代理模型预测性能比对与分析 | 第62-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车身侧围薄板件配焊点布置优化实例分析 | 第64-74页 |
5.1 车身侧围薄板件装配模型信息 | 第64-68页 |
5.1.1 焊接和定位信息 | 第65-68页 |
5.2 代理模型构建 | 第68-72页 |
5.2.1 获取样本数据 | 第68-70页 |
5.2.2 构建PSO-SVR代理模型 | 第70-72页 |
5.3 焊点布置优化 | 第72页 |
5.4 结论 | 第72-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