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5-18页 |
第2章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2.1 内部控制定义及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1.1 内部控制定义 | 第18页 |
2.1.2 内部控制制度论 | 第18-19页 |
2.1.3 内部控制结构论 | 第19页 |
2.1.4 内部控制成分论 | 第19-20页 |
2.1.5 自愿性信息披露理论 | 第20页 |
2.2 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相关制度要求 | 第20-24页 |
2.2.1 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 | 第20-21页 |
2.2.2 内部控制评价定义 | 第21页 |
2.2.3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在各国称谓的定义 | 第21-22页 |
2.2.4 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 | 第22页 |
2.2.5 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 | 第22页 |
2.2.6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 第22-23页 |
2.2.7 内部控制评价内外部评价比较分析 | 第23-24页 |
2.3 内部控制评价文献梳理 | 第24-30页 |
2.3.1 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2.3.2 国内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2.3.3 文献述评 | 第29-30页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结果分析 | 第30-38页 |
3.1 可量化部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0-33页 |
3.1.1 上市公司被ST前后年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变化情况 | 第30-32页 |
3.1.2 上市公司取消ST前后年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变化情况 | 第32-33页 |
3.2 可量化披露结果的证明与检验 | 第33-36页 |
3.2.1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3-34页 |
3.2.2 假设的提出 | 第34页 |
3.2.3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有效性证明与检验 | 第34-36页 |
3.3 非可量化部分的总结性分析 | 第36-38页 |
第4章 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中反映的问题 | 第38-41页 |
4.1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标准不统一 | 第38页 |
4.1.1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名称不统一 | 第38页 |
4.1.2 内部控制评价缺陷认定依据不统一 | 第38页 |
4.2 内部控制评价范围不完整 | 第38-40页 |
4.3 存在为“摘帽”提供不实评价结果的情况 | 第40-41页 |
第5章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改进建议 | 第41-47页 |
5.1 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 第41页 |
5.2 明确内部控制评价范围 | 第41-43页 |
5.2.1 中小企业缩小内部控制评价范围 | 第41-42页 |
5.2.2 不同行业分别就各行业重点业务内控情况进行披露 | 第42页 |
5.2.3 将IT技术应对增加到内部控制评价要素中 | 第42-43页 |
5.3 内控评价报告中应增添两项披露内容 | 第43-44页 |
5.3.1 披露向公司提供内控评价报告咨询业务的事务所 | 第43-44页 |
5.3.2 披露公司建立及更新内部控制系统的时间节点 | 第44页 |
5.4 内控评价报告制定者需要转变心态 | 第44-47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47-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6.2.1 数据的选取方面 | 第47页 |
6.2.2 因素的分析方面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