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7-8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8-9页 |
第一章 走入墙内——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方式与构成元素 | 第9-18页 |
第一节 理念与营造 | 第9-12页 |
一 《园冶》解读 | 第9-11页 |
二 转译:从绘画到空间 | 第11页 |
三 美学理念:“天开”与“人作”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空间的生成 | 第12-15页 |
一 “園”:说文解字 | 第12-13页 |
二 围合与分隔:园林的空间构成 | 第13-14页 |
三 有意味的迷宫 | 第14-15页 |
第三节 要素的拼贴 | 第15-18页 |
一 “拙山理水” | 第15页 |
二 作为装置的园林 | 第15-16页 |
三 要素的集成:山石、池塘、建筑、植物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移植——园林要素的再现与表现 | 第18-30页 |
第一节 案例分析 | 第18-21页 |
一 假山——展望的《新素园石谱》 | 第18-20页 |
二 花窗——轨道交通的装置性公共艺术 | 第20-21页 |
三 廊亭——公共交通站廊设计 | 第21页 |
第二节 再现性设计 | 第21-25页 |
一 方案 1:现成物的还原与挪移 | 第22-23页 |
二 方案 2:元素的复数排列与表现 | 第23-24页 |
三 方案 3:明轩——作为展览的园林片段 | 第24-25页 |
第三节 表现性设计 | 第25-30页 |
一 方案 1:图解性手法:词语作为概念 | 第25-27页 |
二 方案 2:拼贴式手法:平面与立面 | 第27-28页 |
三 方案 3:碎片化手法:局部与元素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演绎——园林改写的途径与可能 | 第30-42页 |
第一节 案例分析 | 第30-33页 |
一 徐冰《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 第30-31页 |
二 唐克扬展览《活的中国园林:从幻想到现实》 | 第31-32页 |
三 《园林·异景》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展览策划 | 第33-39页 |
一 启示:蛇形画廊作为园林设计的可能性 | 第34-36页 |
二 分析:园林作为展览的几个方式与类型 | 第36-38页 |
三 策划:作为毕业展的园林设计方案 | 第38-39页 |
第三节 虚拟设计 | 第39-42页 |
一 影像空间与新媒体艺术 | 第39-40页 |
二 舞台装置与布景设计 | 第40页 |
三 视觉构造与综合图法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变体——园林重构的理念与手法 | 第42-54页 |
第一节 案例分析 | 第42-45页 |
一 冯纪忠的松江方塔园 | 第42-43页 |
二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 第43-44页 |
三 李兴钢的绩溪博物馆 | 第44-45页 |
第二节 迷宫设计 | 第45-50页 |
一 幻觉空间:透明/半透明/反射 | 第46-47页 |
二 模糊空间:迷墙/消隐/通幽 | 第47-48页 |
三 歧义空间:机关/错觉/游戏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景观设计 | 第50-54页 |
一 景观重构:借景/分景/隔景 | 第50-51页 |
二 诗意投影:镜像/黑白/透视 | 第51-52页 |
三 非线观游:转迴/漫游/导向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