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本文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10-17页 |
1.2.1 常见金属阻尼器及作用原理 | 第10-13页 |
1.2.2 金属阻尼器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3 金属阻尼器与结构连接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复合金属阻尼器减震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19-25页 |
2.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19-21页 |
2.1.1 分析原理 | 第19-20页 |
2.1.2 复合金属阻尼器的模拟 | 第20-21页 |
2.2 时程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2.1 单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 | 第21-22页 |
2.2.2 多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 | 第22页 |
2.2.3 运动方程的求解 | 第22页 |
2.3 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3.1 分析原理 | 第22-23页 |
2.3.2 水平侧向力的分布模式 | 第23-24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复合金属阻尼器在加固结构中的减震分析 | 第25-58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5-26页 |
3.2 分析准备 | 第26-36页 |
3.2.1 模型建立 | 第26-29页 |
3.2.2 分析模型验证 | 第29-30页 |
3.2.3 地震波选取 | 第30-34页 |
3.2.4 阻尼器布置方案 | 第34-36页 |
3.3 多遇地震下结构时程分析 | 第36-42页 |
3.3.1 结构变形 | 第36-39页 |
3.3.2 结构地震内力 | 第39-42页 |
3.4 罕遇地震下结构时程分析 | 第42-52页 |
3.4.1 结构位移 | 第42-45页 |
3.4.2 结构地震内力 | 第45-47页 |
3.4.3 阻尼器工作性能 | 第47-49页 |
3.4.4 直接基于构件变形的减震评估方法 | 第49-52页 |
3.5 复合金属阻尼器对结构局部构件的影响 | 第52-56页 |
3.5.1 复合金属阻尼器对框架柱内力的影响 | 第52-54页 |
3.5.2 复合金属阻尼器对框架梁内力的影响 | 第54-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复合金属阻尼器与混凝土框架梁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 第58-84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节点选取与设计 | 第58-61页 |
4.2.1 分析节点选取 | 第58-59页 |
4.2.2 节点设计 | 第59-61页 |
4.3 节点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1-67页 |
4.3.1 ABAQUS软件介绍 | 第61页 |
4.3.2 材料本构关系 | 第61-63页 |
4.3.3 单元类型选择 | 第63-64页 |
4.3.4 相互作用及接触关系设置 | 第64-65页 |
4.3.5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65页 |
4.3.6 网格划分 | 第65-67页 |
4.4 节点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67-74页 |
4.4.1 荷载-位移曲线 | 第67-68页 |
4.4.2 节点破坏模式 | 第68-69页 |
4.4.3 节点延性 | 第69-72页 |
4.4.4 节点耗能能力 | 第72-74页 |
4.5 节点参数分析 | 第74-82页 |
4.5.1 节点参数变化及模型说明 | 第74页 |
4.5.2 螺杆直径与间距变化的分析结果 | 第74-78页 |
4.5.3 侧面钢板变化的分析结果 | 第78-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84-86页 |
5.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