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小剪跨比矩形截面RC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及性能指标试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第12-14页
        1.2.1 设防水准第12-13页
        1.2.2 性能水准第13页
        1.2.3 性能目标第13页
        1.2.4 抗震性能设计流程第13-14页
    1.3 国内外关于小剪跨比剪力墙的研究现状第14-19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工作第19-21页
        1.4.1 研究目的第19页
        1.4.2 主要工作第19-21页
第二章 试验概况第21-30页
    2.1 试验目的第21-22页
    2.2 试件的设计和制作第22-24页
        2.2.1 试件的设计第22-23页
        2.2.2 材料性能第23-24页
    2.3 试验装置和加载方法第24-26页
        2.3.1 加载装置第24-25页
        2.3.2 加载方法第25-26页
    2.4 测试内容和测点布置第26-28页
    2.5 试验实测参数第28-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试验现象和抗震性能分析第30-56页
    3.1 试验现象描述第30-40页
        3.1.1 试件W1.2-1.36-0.2第30-32页
        3.1.2 试件W1.2-3.07-0.2第32-33页
        3.1.3 试件W1.2-1.36-0.5第33-34页
        3.1.4 试件W1.2-3.07-0.5第34-35页
        3.1.5 试件W0.8-1.36-0.2第35-37页
        3.1.6 试件W0.8-3.07-0.2第37-38页
        3.1.7 试件W0.8-1.36-0.5第38-39页
        3.1.8 试件W0.8-3.07-0.5第39-40页
    3.2 试件抗震性能分析第40-55页
        3.2.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第40-43页
        3.2.2 特征位移点与延性比第43-46页
        3.2.3 变形特征分析第46-49页
        3.2.4 耗能能力和等效黏滞系数第49-52页
        3.2.5 刚度退化第52-55页
    3.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构件性能状态划分及描述第56-80页
    4.1 构件性能状态的划分准则及描述准则第56-61页
        4.1.1 基于变形的划分准则第57-59页
        4.1.2 基于承载力的性能描述第59-60页
        4.1.3 基于能量耗散的性能描述第60-61页
        4.1.4 基于宏观破坏现象的性能描述第61页
    4.2 本文各试件的性能状态划分和描述第61-78页
        4.2.1 完好第61-64页
        4.2.2 轻微损坏第64-67页
        4.2.3 轻中等破坏第67-70页
        4.2.4 中等破坏第70-72页
        4.2.5 较严重破坏第72-75页
        4.2.6 严重破坏第75-78页
    4.3 性能状态与损伤程度的对应关系第78-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性能点变形限值的分析和修正第80-100页
    5.1 破坏形态对性能点的影响第81-84页
        5.1.1 破坏形态的判定第81-82页
        5.1.2 破坏形态对变形的影响第82-84页
    5.2 试件的单因素变化对性能点的影响第84-91页
        5.2.1 剪跨比 λ 对性能点的影响第85-86页
        5.2.2 轴压比n对性能点的影响第86-87页
        5.2.3 约束区配筋率 ρ 对性能点的影响第87-88页
        5.2.4 关键参数相关性分析第88-91页
    5.3 对戚永乐变形指标的评估和修正第91-95页
        5.3.1 QYL性能指标的评估第92-93页
        5.3.2 QYL性能指标的修正第93-95页
    5.4 与美国抗震性能规范ASCE41-13 对比第95-99页
        5.4.1 性能点1的变形限值对比第96-97页
        5.4.2 性能点5的变形限值对比第97-99页
    5.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结论第100-101页
    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7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附表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强化再生块体混凝土及钢管高强化再生块体混凝土的徐变性能试验与分析
下一篇:复合金属阻尼器在加固结构中的应用及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