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一、国内外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三、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机理分析 | 第16-25页 |
第一节 信用卡资产及其特征 | 第16-19页 |
一、信用卡的起源与发展 | 第16-17页 |
二、信用卡资产的特点 | 第17-18页 |
三、信用卡与一般个人消费类信贷的异同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机理 | 第19-25页 |
一、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基本交易结构类型 | 第19页 |
二、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 | 第19-20页 |
三、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原理 | 第20-21页 |
四、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业务流程 | 第21-23页 |
五、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条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比较 | 第25-36页 |
第一节 境外资产证券化的模式 | 第25-27页 |
一、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表外模式 | 第25-26页 |
二、欧洲资产证券化的模式:表内模式 | 第26页 |
三、澳大利亚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准表外模式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境外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比较 | 第27-32页 |
一、各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共同点 | 第27-28页 |
二、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差异点 | 第28-32页 |
三、资产证券化模式优缺点比较 | 第32页 |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法律与监管模式比较 | 第32-36页 |
一、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比较 | 第32-33页 |
二、资产证券监管体系比较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各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风险点比较 | 第36-48页 |
第一节 信用卡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36-37页 |
一、信用风险 | 第36页 |
二、操作风险 | 第36-37页 |
三、市场风险 | 第37页 |
第二节 表外模式资产证券化模式风险点 | 第37-40页 |
一、资产池信贷质量风险 | 第37-38页 |
二、“破产隔离”的落实风险 | 第38页 |
三、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双向传导扩大资产证券化风险 | 第38-39页 |
四、表外模式的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扩大风险 | 第39页 |
五、信用评级不独立的风险 | 第39-40页 |
六、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参与个体较多,风险较难控制 | 第40页 |
第三节 表内资产证券化模式风险点 | 第40-42页 |
一、利率偿付的风险 | 第40页 |
二、担保模式的风险 | 第40-41页 |
三、本金偿付的风险 | 第41页 |
四、提前偿付风险大于违约风险 | 第41页 |
五、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 第41-42页 |
第四节 资产证券化加权风险资产的计量规则 | 第42-48页 |
一、标准法 | 第42-43页 |
二、内部评级法 | 第43-46页 |
三、相关完善建议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与问题 | 第48-61页 |
第一节 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探索 | 第48-51页 |
一、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 第48页 |
二、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探索 | 第48-51页 |
三、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法律及政策体系 | 第51页 |
第二节 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1-54页 |
一、法律问题 | 第51-52页 |
二、征信问题 | 第52页 |
三、证券化参与主体的问题 | 第52-53页 |
四、证券化市场的问题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我国资产信用卡资产证券化风险特点与状况 | 第54-58页 |
一、发起方 | 第54页 |
二、投资者 | 第54-55页 |
三、债务人风险 | 第55页 |
四、第三方机构风险 | 第55-56页 |
五、社会金融体系 | 第56-58页 |
第四节 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58-61页 |
一、选择依据 | 第58页 |
二、具体模式选择 | 第58-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8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第二节 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 第62-68页 |
一、建立良好的信用卡市场环境 | 第62-63页 |
二、建立与完善征信体制 | 第63-64页 |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64页 |
四、提升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水平 | 第64-65页 |
五、完善与积极的资产证券化市场 | 第65-66页 |
六、加强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