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刚柔耦合联合仿真的高速铁路桥上无砟道岔动力学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桥上道岔结构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桥上道岔区过渡段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17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基于刚柔耦合的车岔桥系统联合仿真方法 | 第19-31页 |
·基本理论与方法概述 | 第19-23页 |
·多体动力学理论 | 第19-21页 |
·有限元方法 | 第21-23页 |
·刚柔耦合车岔桥系统联合仿真 | 第23-30页 |
·联合仿真平台的选择 | 第23页 |
·车岔桥系统联合仿真流程 | 第23-24页 |
·轨道子系统建模 | 第24-27页 |
·子结构模态综合法的应用 | 第27-29页 |
·刚柔耦合的实现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车岔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31-47页 |
·车岔桥系统耦合模型 | 第31页 |
·桥上无砟轨道系统模型 | 第31-36页 |
·材料参数 | 第32页 |
·钢轨模型 | 第32页 |
·无砟轨道模型 | 第32-33页 |
·桥梁模型 | 第33页 |
·系统子结构模型 | 第33-34页 |
·轨道支承系统 | 第34-36页 |
·车辆模型 | 第36-38页 |
·道岔模型 | 第38-40页 |
·道岔结构的选用 | 第38页 |
·岔桥相对位置 | 第38-39页 |
·变截面道岔模型 | 第39-40页 |
·轮轨耦合模型 | 第40-43页 |
·轮轨多点接触关系 | 第40-41页 |
·轮轨刚柔耦合的实现 | 第41-43页 |
·轨道不平顺 | 第43-44页 |
·模型验证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桥上道岔动力评价标准 | 第47-58页 |
·车辆运行安全性及舒适性评价标准 | 第47-51页 |
·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47-49页 |
·车辆运行舒适性评价标准 | 第49-51页 |
·道岔结构动力作用评价 | 第51-54页 |
·轮轨力 | 第51-53页 |
·结构变形 | 第53页 |
·振动加速度 | 第53-54页 |
·桥梁结构动力性能评价 | 第54-56页 |
·桥梁振动位移 | 第54-56页 |
·桥梁垂向振动加速度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桥上道岔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58-71页 |
·直向过岔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58-64页 |
·轮轨相互作用力 | 第58-59页 |
·车辆运行安全平稳性 | 第59-60页 |
·道岔动力学特性 | 第60-63页 |
·桥梁动力学特性 | 第63-64页 |
·直向过岔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5页 |
·过岔速度的影响 | 第64页 |
·扣件支承刚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侧向过岔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65-70页 |
·轮轨相互作用力 | 第65-66页 |
·车辆运行安全平稳性 | 第66-67页 |
·道岔动力学特性 | 第67-69页 |
·桥梁动力学特性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桥上道岔区过渡段动力学研究与设计 | 第71-85页 |
·过渡段动力分析模型 | 第71-73页 |
·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对轨下刚度的考虑 | 第72-73页 |
·桥上道岔区过渡段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79页 |
·行车方向的影响 | 第73-76页 |
·岔桥相对位置的影响 | 第76页 |
·刚度差的影响 | 第76-78页 |
·行车速度的影响 | 第78-79页 |
·桥上道岔区过渡段刚度分级过渡设计 | 第79-83页 |
·刚度分级过渡方案 | 第79-82页 |
·合理分级长度的设计 | 第82-83页 |
·桥上道岔区过渡段结构方案 | 第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7 结论 | 第85-8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作者简历 | 第91-9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