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23页 |
1.2.1 网联汽车技术 | 第13-14页 |
1.2.2 交通信息采集技术 | 第14-16页 |
1.2.3 地图匹配技术 | 第16-18页 |
1.2.4 行车速度预测技术 | 第18-20页 |
1.2.5 交通诱导技术 | 第20-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 课题来源及章节安排 | 第25-27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5页 |
1.4.2 章节安排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地图匹配算法 | 第27-44页 |
2.1 常见地图匹配算法分析 | 第27-28页 |
2.2 基于S-T的地图匹配算法 | 第28-31页 |
2.3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地图匹配算法 | 第31-39页 |
2.3.1 数据清洗规则 | 第31-33页 |
2.3.2 候选空间建立 | 第33页 |
2.3.3 权重函数计算 | 第33-35页 |
2.3.4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地图匹配 | 第35-38页 |
2.3.5 基于轨迹形状匹配的优化方法 | 第38-39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GA-SVR的道路行车速度预测算法 | 第44-62页 |
3.1 常见道路行车速度算法分析 | 第44-45页 |
3.1.1 基于实时数据的道路行车速度估算模型 | 第44-45页 |
3.1.2 基于历史数据的道路行车速度估算模型 | 第45页 |
3.2 基于交叉口延误与空间拓扑的道路行车速度算法 | 第45-48页 |
3.3 基于GA-SVR的道路行车速度预测算法 | 第48-57页 |
3.3.1 算法总体流程 | 第49-52页 |
3.3.2 SVR预测模型 | 第52-54页 |
3.3.3 高斯核函数 | 第54-55页 |
3.3.4 GA参数优化 | 第55-57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基于改进FCM的交通状态分级与可视化算法 | 第62-79页 |
4.1 交通拥堵理论分析 | 第62-64页 |
4.1.1 交通拥堵概念 | 第62-63页 |
4.1.2 拥堵形成原因 | 第63-64页 |
4.1.3 拥堵评价维度 | 第64页 |
4.2 公路通行能力手册(HCM)指标 | 第64-66页 |
4.3 基于改进FCM的交通状态分级与可视化算法 | 第66-73页 |
4.3.1 基于改进FCM的交通状态分级方法 | 第66-69页 |
4.3.2 基于HIS的交通拥堵可视化方法 | 第69-73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基于PSO-ACO的动态交通诱导算法 | 第79-94页 |
5.1 动态诱导算法分析 | 第79-83页 |
5.1.1 交通出行费用 | 第79-80页 |
5.1.2 动态路网构造 | 第80-81页 |
5.1.3 交通诱导算法 | 第81-83页 |
5.2 改进蚁群算法原理分析 | 第83-87页 |
5.3 基于PSO-ACO的交通诱导算法 | 第87-91页 |
5.3.1 PSO算法原理分析 | 第87-88页 |
5.3.2 PSO算法流程 | 第88-89页 |
5.3.3 PSO-ACO算法原理 | 第89-91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1-9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网联环境下交通状态预测与诱导技术实现与测试 | 第94-109页 |
6.1 网联环境下交通预测与诱导系统拓扑结构 | 第94-95页 |
6.2 交通状态预测与诱导技术需求分析 | 第95-100页 |
6.2.1 软件模块设计 | 第96-97页 |
6.2.2 算法需求分析 | 第97-98页 |
6.2.3 数据库概要设计 | 第98-100页 |
6.3 交通状态预测与诱导技术实现 | 第100-103页 |
6.3.1 软件开发平台选择 | 第100-101页 |
6.3.2 硬件开发平台选择 | 第101-102页 |
6.3.3 预测与诱导技术实现 | 第102-103页 |
6.4 交通状态预测与诱导技术实际测试 | 第103-108页 |
6.4.1 数据管理模块测试 | 第103-104页 |
6.4.2 可视化模块测试 | 第104-107页 |
6.4.3 交通诱导模块测试 | 第107-10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7.1 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109-111页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