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稠油注空气火驱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轻质油注空气低温氧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空气泡沫驱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注空气开发低渗透稀油油藏的可行性 | 第17-26页 |
2.1 低渗透稀油油藏注空气开发的可行性 | 第17-18页 |
2.1.1 低渗透稀油油藏的特点 | 第17-18页 |
2.1.2 注空气开发低渗透稀油油藏的优势 | 第18页 |
2.2 国内外现场不同注入方式空气驱的矿场实例 | 第18-22页 |
2.2.1 国外空气驱的矿场实例总结 | 第18-19页 |
2.2.2 国内空气泡沫驱的矿场实例 | 第19-20页 |
2.2.3 国内空气驱现场试验 | 第20-21页 |
2.2.4 国内外稀油油藏注空气点火的实例总结 | 第21-22页 |
2.3 对比分析注空气不同注入方式的选择 | 第22-23页 |
2.4 目前空气驱开发油藏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2.4.1 地层温度低 | 第23页 |
2.4.2 人工裂缝和天然裂缝广泛存在 | 第23-24页 |
2.4.3 生产井氧气含量高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空气泡沫驱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26-34页 |
3.1 空气驱的驱油机理 | 第26-27页 |
3.1.1 高压注空气的驱油机理 | 第26页 |
3.1.2 空气泡沫驱驱油机理 | 第26-27页 |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27页 |
3.3 空气泡沫驱的敏感性参数分析 | 第27-33页 |
3.3.1 孔隙度对空气泡沫驱采油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2 渗透率对空气泡沫驱采油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3 地层温度对空气泡沫驱采油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4 地层压力对空气泡沫驱采油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长庆油品低温氧化特征及火驱持续燃烧判据 | 第34-49页 |
4.1 低温氧化反应原理 | 第34-35页 |
4.2 低温氧化实验 | 第35-37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35页 |
4.2.2 实验装置简介 | 第35-36页 |
4.2.3 实验方案 | 第36-37页 |
4.2.4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 第37页 |
4.2.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页 |
4.3 氧化动力学参数的求取 | 第37-43页 |
4.3.1 活化能的计算 | 第37-40页 |
4.3.2 反应焓的计算 | 第40-43页 |
4.4 稀油火驱持续燃烧判据 | 第43-47页 |
4.4.1 基于化学热力学稀油点火后能否持续燃烧的机理分析 | 第43-44页 |
4.4.2 基于活化中心理论的点火成功几率预测 | 第44-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加速低温氧化实验研究 | 第49-65页 |
5.1 试验目的 | 第49页 |
5.2 添加剂的分类筛选 | 第49-52页 |
5.2.1 粘土类 | 第49页 |
5.2.2 金属类 | 第49-51页 |
5.2.3 油脂类 | 第51-52页 |
5.3 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第52-53页 |
5.3.1 助燃剂 | 第52-53页 |
5.3.2 催化氧化剂 | 第53页 |
5.3.3 引燃剂 | 第53页 |
5.3.4 改善热传导 | 第53页 |
5.4 添加剂优选试验及数据处理 | 第53-64页 |
5.4.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 第53-54页 |
5.4.2 实验步骤 | 第54页 |
5.4.3 低温氧化反应速率及耗氧量计算 | 第54-55页 |
5.4.4 二茂铁不同添加量对低温氧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5.4.5 不同温度下二茂铁的催化效果 | 第57-60页 |
5.4.6 不同压力下二茂铁的催化效果 | 第60-62页 |
5.4.7 其他添加剂的催化效果 | 第62-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