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3.1 国外专类公园的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1.3.2 国外专类公园的理论研究 | 第12页 |
1.3.3 国内专类公园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1.3.4 国内专类公园的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1 文献理论研究 | 第15页 |
1.4.2.2 实践调查研究 | 第15页 |
1.4.2.3 归纳总结研究 | 第15页 |
1.4.2.4 实践设计应用 | 第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专类公园的研究综述 | 第17-25页 |
2.1 专类公园概念及特征 | 第17-19页 |
2.1.1 专类公园的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1.1 城市公园的概念 | 第17页 |
2.1.1.2 专类公园的概念 | 第17页 |
2.1.1.3 专类公园在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分类中的位置 | 第17页 |
2.1.2 专类公园的特征 | 第17-19页 |
2.1.2.1 主题元素的特色性 | 第17-18页 |
2.1.2.2 休闲活动的多样性 | 第18页 |
2.1.2.3 服务对象的针对性 | 第18页 |
2.1.2.4 主题发展的多元性 | 第18-19页 |
2.2 专类公园的分类特点 | 第19-21页 |
2.2.1 按照体现主题特色分类 | 第19-20页 |
2.2.1.1 自然生态资源特色 | 第19页 |
2.2.1.2 历史人文资源特色 | 第19-20页 |
2.2.1.3 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 | 第20页 |
2.2.2 按照主要服务对象分类 | 第20-21页 |
2.2.2.1 亲子活动群体对象 | 第20-21页 |
2.2.2.2 文艺娱乐群体对象 | 第21页 |
2.2.2.3 康体养生群体对象 | 第21页 |
2.2.3 其他分类方法 | 第21页 |
2.3 专类公园的功能与发展趋势 | 第21-25页 |
2.3.1 专类公园的功能 | 第21-22页 |
2.3.1.1 绿化生态功能 | 第22页 |
2.3.1.2 休闲游憩功能 | 第22页 |
2.3.1.3 科普教育功能 | 第22页 |
2.3.1.4 文化传递功能 | 第22页 |
2.3.2 我国专类公园的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2.3.2.1 发展的现状 | 第22-23页 |
2.3.2.2 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2.3.3 专类公园的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2.3.3.1 从模仿到原创的发展趋势 | 第24页 |
2.3.3.2 从观赏教育功能到突出休闲体验功能的转换 | 第24页 |
2.3.3.3 多元化结合持续发展的趋势 | 第24页 |
2.3.3.4 市场竞争性加大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3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 第25-32页 |
3.1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 第25-28页 |
3.1.1 上海静安雕塑公园 | 第25-26页 |
3.1.2 上海辰山植物园 | 第26-27页 |
3.1.3 杭州宋城主题公园 | 第27-28页 |
3.2 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 第28-30页 |
3.2.1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 | 第28-29页 |
3.2.2 日本东京迪士尼乐园 | 第29-30页 |
3.3 经验与启示 | 第30-32页 |
4 专类公园景观规划设方法研究 | 第32-41页 |
4.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32-33页 |
4.1.1 景观生态学 | 第32页 |
4.1.2 自然生态美学 | 第32页 |
4.1.3 景观三元论 | 第32-33页 |
4.2 专类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 | 第33页 |
4.3 专类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 第33-34页 |
4.3.1 突出专类公园主题特色性原则 | 第33页 |
4.3.2 满足专类公园功能需求的原则 | 第33页 |
4.3.3 体现专类公园文化内涵的原则 | 第33-34页 |
4.3.4 注重专类公园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34页 |
4.4 专类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第34-41页 |
4.4.1 前期分析 | 第34-35页 |
4.4.1.1 区域环境分析 | 第34页 |
4.4.1.2 客源市场分析 | 第34-35页 |
4.4.1.3 项目基地选址 | 第35页 |
4.4.1.4 特色主题选择 | 第35页 |
4.4.2 总体规划 | 第35-36页 |
4.4.2.1 基地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4.4.2.2 规划目标理念 | 第36页 |
4.4.2.3 总体布局 | 第36页 |
4.4.3 详细设计 | 第36-41页 |
4.4.3.1 分区设计 | 第36-37页 |
4.4.3.2 地形设计 | 第37-38页 |
4.4.3.3 种植设计 | 第38-39页 |
4.4.3.4 道路设计 | 第39页 |
4.4.3.5 建筑与园林小品设计 | 第39-41页 |
5 专类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实例研究—金义都市月季主题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第41-62页 |
5.1 金义都市月季主题公园项目概况 | 第41-42页 |
5.1.1 建设的背景及上位规划解读 | 第41页 |
5.1.2 项目概况 | 第41-42页 |
5.2 前期分析 | 第42-45页 |
5.2.1 区域环境分析 | 第42-43页 |
5.2.1.1 自然经济条件概况 | 第42页 |
5.2.1.2 人文解读与分析 | 第42-43页 |
5.2.2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第43-44页 |
5.2.3 月季主题特色文化 | 第44-45页 |
5.3 总体规划 | 第45-52页 |
5.3.1 基地现状分析 | 第45-47页 |
5.3.2 规划设计理念 | 第47页 |
5.3.3 规划设计原则 | 第47-48页 |
5.3.4 规划设计定位 | 第48-49页 |
5.3.5 规划设计目标 | 第49页 |
5.3.6 总体布局 | 第49-52页 |
5.3.6.1 构思演绎 | 第49页 |
5.3.6.2 总体设计 | 第49-51页 |
5.3.6.3 总体布局分析 | 第51-52页 |
5.4 详细设计 | 第52-58页 |
5.4.1 分区设计 | 第52-54页 |
5.4.4.1 月季体验游玩区 | 第52-53页 |
5.4.4.2 月季风情花坡区 | 第53页 |
5.4.4.3 江南特色民宿区 | 第53-54页 |
5.4.4.4 生态湿地景观区 | 第54页 |
5.4.4.5 乡土植物风景区 | 第54页 |
5.4.2 生态环境设计 | 第54-55页 |
5.4.2.1 生态环境规划总目标 | 第54-55页 |
5.4.2.2 生态环境设计内容 | 第55页 |
5.4.3 种植设计 | 第55-57页 |
5.4.3.1 月季园“月季”花卉植物体现 | 第55-56页 |
5.4.3.2 植物景观衬“名园”的构思 | 第56页 |
5.4.3.3 植物景观与场地、建筑的融合 | 第56-57页 |
5.4.3.4 植物景观风景林的营造 | 第57页 |
5.4.3.5 植物功能性体现 | 第57页 |
5.4.4 交通专项设计 | 第57页 |
5.4.5 竖向规划设计 | 第57-58页 |
5.5 相关理论在金义月季主题公园规划设计中的表现 | 第58-62页 |
5.5.1 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运用 | 第58-59页 |
5.5.2 自然生态美学理论的运用 | 第59页 |
5.5.3 景观三元论理论的运用 | 第59-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62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