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13-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3-15页 |
1.2.1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3-14页 |
1.2.2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 第14页 |
1.2.3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2.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2.1.1 论文发表情况分析 | 第16-18页 |
2.1.2 论文来源情况分析 | 第18页 |
2.1.3 文献研究主题分析 | 第18-21页 |
2.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内容审视 | 第21页 |
2.3 广西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主要特点及成果 | 第21-23页 |
2.3.1 广西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特点 | 第21-22页 |
2.3.2 广西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成果 | 第22-23页 |
2.3.3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濒危体育项目的情况 | 第23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3-26页 |
3.1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濒危体育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23-24页 |
3.1.1 潇贺古道范围的界定 | 第23页 |
3.1.2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濒危体育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3.2.2 访谈法 | 第24页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24-25页 |
3.2.4 田野调查法 | 第25-26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26-50页 |
4.1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地理背景 | 第26-31页 |
4.1.1 潇贺古道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28页 |
4.1.2 潇贺古道行政、交通枢纽的变迁 | 第28-29页 |
4.1.3 潇贺古道的人口分布 | 第29-30页 |
4.1.4 潇贺古道的民族演进 | 第30-31页 |
4.1.5 潇贺古道沿线的贸易 | 第31页 |
4.2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的区域发展及地理分布 | 第31-38页 |
4.2.1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的地理分布 | 第31-32页 |
4.2.2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情况 | 第32-38页 |
4.3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肓价值分析 | 第38-42页 |
4.3.1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分析 | 第38-40页 |
4.3.2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劣势分析 | 第40-41页 |
4.3.3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机遇分析 | 第41-42页 |
4.4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肓项目濒危的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4.4.1 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对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2 网络化时代对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 第43页 |
4.4.3 现代国际流行体育项目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 | 第43-44页 |
4.4.4 区域经济落后对潇贺古道民族传统濒危体育项目保护发展的制约 | 第44-45页 |
4.4.5 城镇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影响 | 第45页 |
4.4.6 潇贺古道民族传统濒危体肓项目组织机构不健全 | 第45-46页 |
4.4.7 民族传统濒危体育项目在潇贺古道学校教育中发展滞后 | 第46页 |
4.5 潇贺古道民族濒危体育项目保护和发展的对策 | 第46-50页 |
4.5.1 充分把握民族传统体育独特价值及未来走向 | 第46-47页 |
4.5.2 积极申请濒危体育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47页 |
4.5.3 开启民族传统体育立法保护的模式 | 第47页 |
4.5.4 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全民体育消费 | 第47-48页 |
4.5.5 加大对潇贺古道民族传统体育整理与传承发展 | 第48-49页 |
4.5.6 逐步推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潇贺古道区域课堂 | 第49-50页 |
4.5.7 健全组织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第50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0-55页 |
5.1 结论 | 第50页 |
5.2 建议 | 第50-55页 |
6 致谢 | 第55-56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A 个人简历 | 第58-59页 |
附录B 潇贺古道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现状调查问卷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