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校书院的产生、现状及特点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一、问题之源 | 第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3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中国大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台湾地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文献法 | 第18页 |
(二)访谈法 | 第18-19页 |
(三)比较法 | 第19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一)高校书院 | 第19页 |
(二)书院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台湾高校书院产生的背景 | 第20-25页 |
一、社会背景 | 第20-21页 |
(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 第20页 |
(二)台湾政府的计划推动 | 第20-21页 |
二、高教背景 | 第21-23页 |
(一)台湾高校学生宿舍的问题 | 第21-22页 |
(二)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 | 第22-23页 |
三、观念背景 | 第23-25页 |
(一)追溯西方的书院精神 | 第23-24页 |
(二)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台湾高校书院的现状 | 第25-62页 |
一、台湾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书院 | 第27-54页 |
(一)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学院 | 第27-33页 |
(二)国立政治大学——政大书院 | 第33-40页 |
(三)国立中正大学——紫荆书院 | 第40-44页 |
(四)东海大学——博雅书院 | 第44-47页 |
(五)大叶大学——四肯书院 | 第47-50页 |
(六)高雄医学大学——高医书院 | 第50-54页 |
二、台湾高校书院的比较分析 | 第54-60页 |
(一)书院规划 | 第54-55页 |
(二)经费投入 | 第55-56页 |
(三)书院理念 | 第56-57页 |
(四)招生制度 | 第57-58页 |
(五)课程制度 | 第58-59页 |
(六)活动制度 | 第59页 |
(七)教学制度 | 第59-60页 |
(八)住宿制度 | 第60页 |
三、台湾高校书院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60-62页 |
(一)书院目标 | 第60页 |
(二)书院经费 | 第60-61页 |
(三)书院法制化 | 第61页 |
(四)书院凝聚力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各界对台湾高校书院的评价 | 第62-69页 |
一、书院生之评价 | 第62-64页 |
(一)书院是交流互动的平台 | 第62页 |
(二)书院是亲密互助的家庭 | 第62-63页 |
(三)书院是试炼与成长的熔炉 | 第63-64页 |
二、书院教师之评价 | 第64-66页 |
(一)回首书院之始 | 第64-65页 |
(二)完善书院之路 | 第65页 |
(三)展望书院之图 | 第65-66页 |
三、书院外人士之评价 | 第66-69页 |
(一)高校师生眼中的书院 | 第66-67页 |
(二)学生家长眼中的书院 | 第67页 |
(三)媒体眼中的书院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台湾高校书院的特点、困境与前瞻 | 第69-76页 |
一、台湾高校书院的特点 | 第69-70页 |
(一)自上而下,投入巨大 | 第69页 |
(二)全人理念,小而精致 | 第69页 |
(三)课程活动,丰富严格 | 第69-70页 |
(四)学生主体,导师辅导 | 第70页 |
(五)混合住宿,学生自治 | 第70页 |
(六)营造氛围,环境熏陶 | 第70页 |
二、台湾高校书院的困境挑战 | 第70-73页 |
(一)书院系统未体制化 | 第71页 |
(二)经费的限制 | 第71-72页 |
(三)师资的相对短缺 | 第72页 |
(四)宿舍资源短缺 | 第72页 |
(五)人心力的分散 | 第72-73页 |
(六)课程与活动交叉 | 第73页 |
三、台湾高校书院的改进方向 | 第73-76页 |
(一)书院品牌形象化 | 第73页 |
(二)经费渠道多样化 | 第73-74页 |
(三)书院系统体制化 | 第74页 |
(四)书院主题多样化 | 第74页 |
(五)课程活动精简化 | 第74-75页 |
(六)书院导师精专化 | 第75页 |
(七)宿舍资源高效化 | 第75-76页 |
第六章 台湾高校书院对大陆高校的启示 | 第76-79页 |
一、精简书院的课程与活动 | 第76页 |
二、拓展宿舍的育人功能 | 第76-77页 |
三、健全书院的导师制度 | 第77页 |
四、创办多主题的小书院 | 第77页 |
五、营造书院文化氛围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