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治理的现实意义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38页 |
第一节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治理的概念 | 第19-22页 |
一、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 | 第19-20页 |
二、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治理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治理的现实意义 | 第22-28页 |
一、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第22-24页 |
二、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整体素质 | 第24-25页 |
三、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第25-27页 |
四、有利于推进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8-38页 |
一、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 | 第28-30页 |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 第30-31页 |
三、双因素理论 | 第31-33页 |
四、治理理论 | 第33-34页 |
五、政府规制理论 | 第34-38页 |
第二章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表现及其危害 | 第38-49页 |
第一节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表现形式 | 第38-44页 |
一、得过且过不作为 | 第39-40页 |
二、心态失衡不想为 | 第40-41页 |
三、逃避责任不敢为 | 第41-42页 |
四、能力不足不会为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危害 | 第44-49页 |
一、损害党和国家的干部管理制度 | 第44-45页 |
二、使群众对基层干部产生信任危机 | 第45-46页 |
三、引发基层干部价值观变化 | 第46-47页 |
四、导致“为官不为”思想蔓延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49-63页 |
第一节 基层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49-52页 |
一、理想信念动摇 | 第49页 |
二、缺乏群众观念 | 第49-50页 |
三、自身素质不高 | 第50-52页 |
第二节 不良风气对基层干部的影响 | 第52-56页 |
一、“享乐主义”依然存在 | 第52页 |
二、讲究形式主义 | 第52-53页 |
三、奢靡成风 | 第53-54页 |
四、官僚习气严重 | 第54-55页 |
五、新形势下“为官不易”思潮蔓延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干部管理制度的缺陷 | 第56-60页 |
一、体制权责相对不清 | 第56-57页 |
二、“为官不为”惩罚制度缺失 | 第57-58页 |
三、福利待遇不高 | 第58-59页 |
四、考核、淘汰制度存短板 | 第59-60页 |
五、信息公开程度不够 | 第60页 |
第四节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 第60-63页 |
一、监管机构工作不力 | 第60-61页 |
二、无为问责意识不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治理思路和对策 | 第63-85页 |
第一节 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 第63-66页 |
一、加强信念教育 | 第63-64页 |
二、加强道德教育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 | 第66-67页 |
一、业务培训 | 第66-67页 |
二、心理培训 | 第67页 |
第三节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 第67-71页 |
一、加大宣传力度 | 第68页 |
二、畅通监督渠道 | 第68-69页 |
三、重视社会监督 | 第69-71页 |
第四节 健全基层干部管理制度 | 第71-79页 |
一、严把基层干部的选拔关 | 第71-72页 |
二、实行工作责任制 | 第72-75页 |
三、建立并完善考核体系 | 第75-76页 |
四、大力推行信息公开 | 第76-77页 |
五、提高基层干部福利待遇 | 第77-78页 |
六、尝试建立试错免责机制 | 第78-79页 |
第五节 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无为问责制 | 第79-85页 |
一、建设和完善基层干部无为问责的法制和程序 | 第80-83页 |
二、加强无为问责的文化建设 | 第83页 |
三、加大无为问责的惩罚力度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