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

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外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现状第10-13页
        1.2.2 国内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现状第13-15页
    1.3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3.1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路径第16-18页
        1.4.1 研究目标第16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3 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第17-18页
    1.5 特色与创新第18-19页
    1.6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理论基础第20-31页
    2.1 创新教育理论第20-22页
        2.1.1 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第20页
        2.1.2 创新教育改革的尝试第20-22页
    2.2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理论第22页
    2.3 高等教育的建构主义理论第22-23页
    2.4 高等教育学相关理论第23-29页
        2.4.1 高等教育体系中几个名词的涵义及其关系第23-25页
        2.4.2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的几个关系第25-27页
        2.4.3 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第27-29页
    2.5 学历教育与执业教育第29-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第31-48页
    3.1 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第31-37页
        3.1.1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定位第31-34页
        3.1.2 创新型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第34-37页
    3.2 以提高创新能力、拓宽专业口径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第37-40页
        3.2.1 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第37-40页
        3.2.2 课程结构设计第40页
    3.3 以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第40-44页
        3.3.1 工程思想教育第40-41页
        3.3.2 在实验教学中探索第41页
        3.3.3 在实习实践中进步第41-42页
        3.3.4 在设计中实现设想第42页
        3.3.5 在创新活动中培育创新人才第42-44页
    3.4 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第44-46页
    3.5 “1+2+1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第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第48-55页
    4.1 学制与学位第48页
    4.2 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第48-49页
        4.2.1 培养目标第48页
        4.2.2 培养规格第48-49页
    4.3 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第49-50页
        4.3.1 主干学科第49页
        4.3.2 主要课程第49-50页
    4.4 主要实践环节第50页
    4.5 其他主要参数第50页
    4.6 教学计划第50-54页
    4.7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第55-71页
    5.1 优化创新人才教学条件第55-57页
        5.1.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第55页
        5.1.2 加强教材建设力度第55-56页
        5.1.3 图书期刊资料及设施条件第56页
        5.1.4 实验室第56-57页
        5.1.5 实习基地第57页
    5.2 创新教学模式第57-63页
        5.2.1 创新课堂第57-59页
        5.2.2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第59-63页
    5.3 创新型人才培养组织管理模式第63-66页
        5.3.1 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建设及制度建设第63-65页
        5.3.2 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第65页
        5.3.3 建立有效的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第65页
        5.3.4 实行校内外双导师的实习制度第65页
        5.3.5 建立毕业设计的网络选题系统第65-66页
        5.3.6 完善学生选课系统第66页
        5.3.7 改革学生考核方式第66页
    5.4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规则第66-69页
        5.4.1 先进性规则第67页
        5.4.2 真实性规则第67页
        5.4.3 渗透性规则第67-68页
        5.4.4 多元化规则第68页
        5.4.5 系统化规则第68页
        5.4.6 引领规则第68页
        5.4.7 激励规则第68-69页
        5.4.8 团队规则第69页
        5.4.9 点子规则第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结论和展望第71-74页
    结论第71-72页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与解题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LED灯应用的高速公路隧道节能照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