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问题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1 合作学习 | 第13-14页 |
2.1.2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 第14页 |
2.2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5页 |
2.2.2 动机理论 | 第15-16页 |
2.2.3 社会互赖理论 | 第16页 |
2.2.4 社会凝聚力理论 | 第16-17页 |
2.3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136”生本教学模式综述 | 第20-27页 |
3.1“136”生本教学模式 | 第20页 |
3.2“136”生本教学模式介绍 | 第20-22页 |
3.3“136”生本教学模式的实施 | 第22-25页 |
3.3.1 科学划分小组 | 第22页 |
3.3.2 具体实施步骤 | 第22-25页 |
3.4“136”生本教学模式典型特征 | 第25-27页 |
3.4.1“136”生本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25页 |
3.4.2“136”生本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第25页 |
3.4.3“136”生本教学模式实现了因材施教 | 第25-26页 |
3.4.4“136”生本教学模式做到了低负高效 | 第26页 |
3.4.5“136”生本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习精力 | 第26-27页 |
第4章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 | 第27-39页 |
4.1 调查目的 | 第27页 |
4.2 调查方法 | 第27-28页 |
4.3 调查对象 | 第28页 |
4.4 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 | 第28-37页 |
4.4.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第29-33页 |
4.4.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第33-37页 |
4.5 小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 第39-49页 |
5.1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策略 | 第39页 |
5.2 | 第39-41页 |
5.2.1 合理分组 | 第39-40页 |
5.2.2 流程培训 | 第40-41页 |
5.2.3 内容精选策略 | 第41页 |
5.3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 第41-46页 |
5.3.1 合作时机 | 第42-43页 |
5.3.2 即时干预策略 | 第43-44页 |
5.3.3 微探究 | 第44-46页 |
5.4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策略 | 第46-49页 |
5.4.1 面向小组、注重激励 | 第46-47页 |
5.4.2 全员参与、兼顾公平 | 第47页 |
5.4.3“望闻问切”、多样评价 | 第47-48页 |
5.4.4 贯穿始终、适时调整 | 第48-49页 |
第6章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案例及分析 | 第49-61页 |
6.1 代数课例《平方根》 | 第49-53页 |
6.1.1 设计思路 | 第49页 |
6.1.2 教学案例 | 第49-53页 |
6.1.3 评析与反思 | 第53页 |
6.2 几何课例《勾股定理》 | 第53-57页 |
6.2.1 设计思路 | 第53页 |
6.2.2 教学案例 | 第53-56页 |
6.2.3 评析与反思 | 第56-57页 |
6.3 统计课例《平均数》 | 第57-61页 |
6.3.1 设计思路 | 第57页 |
6.3.2 教学案例 | 第57-60页 |
6.3.3 评析与反思 | 第60-61页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第61-63页 |
7.1 结论 | 第61-6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1 初中生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问卷调查(学生) | 第66-68页 |
附录2 初中生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问卷调查(教师)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