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劳动纪律、劳动奖励法令论文

我国带薪年休假制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1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页
    二、选题的意义第9-10页
    三、研究方法第10页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0-11页
第一章 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基本理论第11-17页
    一、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概念第11-12页
    二、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法律性质第12-13页
    三、带薪年休假制度的价值第13-17页
        (一)秩序价值第14-15页
        (二)自由价值第15页
        (三)平等价值第15-17页
第二章 域外带薪年休假制度及启示第17-25页
    一、域外的立法规定第17-22页
        (一)法国法第17-19页
        (二)日本法第19-20页
        (三)美国法第20-21页
        (四)德国法第21-22页
    二、域外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启示第22-25页
        (一)适当扩大适用主体第22-23页
        (二)适当延长年休假的天数第23页
        (三)给予非全日制职工休假津贴第23页
        (四)增加特殊人群的年休假规定第23-24页
        (五)科学安排带薪年休假方式第24-25页
第三章 我国带薪年休假制度的现状第25-34页
    一、我国带薪年休假制度的适用主体范围较窄第25-27页
        (一)对非全日制职工的规定不足第25页
        (二)缺乏对不定时工作制职工的规定第25-26页
        (三)缺乏对特殊人群的规定第26-27页
    二、职工工作年限认定模糊第27-28页
        (一)“连续工作”的认定标准不明确第27-28页
        (二)职工在不同用人单位的工龄清零问题界定第28页
    三、劳务派遣职工年休假的适用模糊第28-30页
    四、未休年休假解决制度不健全第30-32页
        (一)未休年休假的补偿性质范畴模糊第30-31页
        (二)未申请年休假处理规定模糊第31-32页
    五、未休年休假仲裁时效不明确第32-34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建议第34-43页
    一、扩大适用主体范围第34-37页
        (一)明确非全日制职工的带薪年休假待遇第34-35页
        (二)增加不定时工作制职工的带薪年休假待遇第35-36页
        (三)增加特殊人群的带薪年休假规定第36-37页
    二、具体化工作年限的规定标准第37-38页
        (一)细化连续工作及累计年限的认定标准第37-38页
        (二)明确规定职工在不同用人单位的工龄累积计算第38页
    三、细化劳务派遣职工的带薪年休假规定第38-39页
    四、规范未休年休假解决制度第39-41页
        (一)明确未休年休假补偿的性质范畴第39-40页
        (二)明确劳动者未申请年休假的解决办法第40-41页
    五、明确未休年休假的仲裁时效第41-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附录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急救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网约车新政合宪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