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力学论文--结构动力学论文

车辆段上盖结构振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激振列车源研究第13-15页
        1.2.2 振动在结构中的传播研究第15页
        1.2.3 建筑振动响应研究第15-16页
        1.2.4 常用的减振措施第16-18页
    1.3 减振支座在建筑物中的应用第18-19页
    1.4 创新内容与研究思路第19-22页
第二章 上盖结构振噪评价标准第22-32页
    2.1 振动舒适度及参量第22-23页
        2.1.1 频率第22-23页
        2.1.2 强度第23页
        2.1.3 振动方向第23页
        2.1.4 暴露时间第23页
    2.2 振动强度评价参量第23-26页
        2.2.1 振动加速度级第23-25页
        2.2.2 振动速度级第25页
        2.2.3 四次方振动剂量第25-26页
    2.3 振动舒适度评价规范第26-29页
        2.3.1 中国标准第26-27页
        2.3.2 国际标准第27-28页
        2.3.3 英国标准第28-29页
        2.3.5 日本标准第29页
    2.4 二次振动评价标准建议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转换层减振器性能第32-46页
    3.1 转换层减振器简介第32-33页
    3.2 试验概况第33-34页
    3.3 试验内容第34-35页
    3.4 检测依据及评判标准第35-37页
        3.4.1 检测依据第35页
        3.4.2 减振器弹簧技术要求第35页
        3.4.3 主要检测仪器和检测装置第35-37页
    3.5 转换层减振器阻尼比与疲劳变形第37-39页
        3.5.1 转换层减振器的阻尼比第37-38页
        3.5.2 减振器500万次疲劳变形检验第38-39页
    3.6 转换层减振器试块的垂向组合静刚度第39-41页
        3.6.1 疲劳检验前转换层减振器试块的垂向组合静刚度第39-40页
        3.6.2 500 万次疲劳检验后减振器轴向静刚度第40-41页
    3.7 转换层减振器加载破坏试验第41-44页
    3.8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上盖结构振动分析及减振第46-65页
    4.1 工程概况第46页
    4.2 车辆段—上盖建筑有限元模型第46-49页
        4.2.1 现场测量激振源第46-48页
        4.2.2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48-49页
        4.2.3 网格尺寸划分第49页
    4.3 减振前结构动力分析第49-56页
        4.3.1 原结构周期及模态第49-51页
        4.3.2 原结构观测点加速度与振级第51-56页
    4.4 减振后结构动力分析第56-63页
        4.4.1 减振机理第56-57页
        4.4.2 减振结构周期及模态第57-59页
        4.4.3 减振结构观测点加速度与振级第59-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上盖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65-80页
    5.1 地震波的选取第65-70页
        5.1.1 人工地震波的选取第66-68页
        5.1.2 地震波的调幅第68-70页
    5.2 多遇地震动力时程分析第70-74页
        5.2.1 层间剪力对比第70-72页
        5.2.2 层间位移角对比第72-74页
    5.3 罕遇地震动力时程分析第74-79页
        5.3.1 层间剪力对比第74-76页
        5.3.2 层间位移角对比第76-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6.1 结论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岛地铁13号线区间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青岛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及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