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表面织构超声加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表面织构的提出 | 第13-14页 |
1.2 表面织构技术的应用 | 第14-19页 |
1.2.1 表面织构在摩擦学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2.2 表面织构在现代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3 表面织构在热能交换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表面织构加工技术 | 第19-24页 |
1.3.1 表面织构激光加工技术 | 第19-20页 |
1.3.2 表面织构电火花加工技术 | 第20-21页 |
1.3.3 表面织构磨粒气射流加工技术 | 第21-22页 |
1.3.4 表面织构电解加工技术 | 第22-23页 |
1.3.5 表面织构超声加工技术 | 第23-24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超声加工原理及装置 | 第26-38页 |
2.1 超声加工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 第26-27页 |
2.1.1 超声加工基本原理 | 第26页 |
2.1.2 超声加工基本特点 | 第26-27页 |
2.2 超声加工装置 | 第27-37页 |
2.2.1 超声加工机床 | 第27-28页 |
2.2.2 变幅杆的设计与制造 | 第28-30页 |
2.2.3 微细工具的设计与制造 | 第30-34页 |
2.2.4 等截面杆及工具振动系统模态仿真 | 第34-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微坑阵列超声加工试验研究 | 第38-52页 |
3.1 试验安排 | 第38-40页 |
3.1.1 磨料的选择 | 第38页 |
3.1.2 静压力的选择 | 第38-39页 |
3.1.3 其他参数的选择 | 第39页 |
3.1.4 聚酰亚胺的性质 | 第39-40页 |
3.2 工艺参数对加工的影响 | 第40-45页 |
3.2.1 磨粒大小对加工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2 磨料浓度对加工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3 静压力对加工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4 超声功率对加工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摩擦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3.3.1 摩擦试验安排 | 第45-47页 |
3.3.2 表面织构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3 表面织构对摩擦磨损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镀镍超声加工工具制备及其磨损性能研究 | 第52-66页 |
4.1 电沉积镍工艺概述 | 第52-54页 |
4.1.1 电沉积镍溶液体系 | 第52-53页 |
4.1.2 纳米晶镍电沉积技术 | 第53-54页 |
4.2 电沉积镍试验装置 | 第54-57页 |
4.2.1 电沉积加工电源 | 第54页 |
4.2.2 电沉积试验专用夹具 | 第54-55页 |
4.2.3 电沉积试验其他装置 | 第55页 |
4.2.4 试验结果检测装置 | 第55-57页 |
4.3 电沉积试验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4.3.1 电流密度对沉积层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2 添加剂含量对沉积层的影响 | 第59-61页 |
4.4 超声加工工具磨损试验 | 第61-65页 |
4.4.1 试验安排 | 第61-62页 |
4.4.2 镀镍超声加工的磨损性能研究 | 第62-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6页 |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