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习、孙存吾《皇元风雅》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皇元风雅》的版本与校勘 | 第15-29页 |
1.1 编者考与版本考 | 第15-20页 |
1.1.1 编者考 | 第15-16页 |
1.1.2 版本考 | 第16-20页 |
1.2 各个版本校勘结果分析 | 第20-27页 |
1.2.1 杭本与建本的比较与分析 | 第20-23页 |
1.2.2 杭本与《四库全书》本的比较与分析 | 第23-27页 |
总结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皇元风雅》的选诗体例 | 第29-46页 |
2.1 略论选诗体例 | 第29-31页 |
2.1.1 虞集是否参与校选 | 第29-30页 |
2.1.2 成书时间与作序时间 | 第30页 |
2.1.3 体例之简略与诗集的排序、分卷 | 第30-31页 |
2.2《皇元风雅》与《全元诗》诗人地理分布 | 第31-34页 |
2.3《皇元风雅》与《元诗选》诗人的比较 | 第34-43页 |
2.3.1 与选诗标准有关的重要诗人 | 第35-38页 |
2.3.2 诗人的诗集散佚 | 第38-40页 |
2.3.3 选录诗人时体现出的“正统”观 | 第40-42页 |
2.3.4 不选录杨维桢的原因探究 | 第42-43页 |
2.4《皇元风雅》的文献价值 | 第43-44页 |
总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皇元风雅》诗歌内容与选诗标准 | 第46-63页 |
3.1 诗歌内容的分类 | 第46-55页 |
3.1.1 酬唱、应制、送别诗 | 第46-50页 |
3.1.2 闲适诗 | 第50-51页 |
3.1.3 题壁、题画、咏物诗 | 第51-53页 |
3.1.4 咏史怀古诗 | 第53-55页 |
3.2 选诗标准的把握 | 第55-59页 |
3.2.1 诗歌抒发的情感是“正”的情感 | 第55-56页 |
3.2.2 隐逸诗中的达观心态 | 第56-57页 |
3.2.3 对于君子品格的推崇 | 第57-58页 |
3.2.4 诗歌“怨”的功能 | 第58-59页 |
总结 | 第59-63页 |
结语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一 | 第68-69页 |
附录二 | 第69-2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45-246页 |
致谢 | 第246-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