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宝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2、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7页 |
第一章 永济宝卷概况 | 第17-25页 |
1.1 永济宝卷的发现 | 第17-19页 |
1.2 历史发展与地域分布 | 第19-21页 |
1.3 表演形式 | 第21-22页 |
1.4 现状和前景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永济宝卷特点 | 第25-54页 |
2.1 文本特点 | 第25-32页 |
2.1.1 初期——教派宝卷到民间宝卷过渡 | 第25-28页 |
2.1.2 中期——宝卷道情化的开端 | 第28-30页 |
2.1.3 后期——宝卷道情化的又一方向 | 第30-32页 |
2.2 特色小卷 | 第32-40页 |
2.2.1 永济小卷概况 | 第33-34页 |
2.2.2 永济小卷分类 | 第34-35页 |
2.2.3 产生和脱落 | 第35-36页 |
2.2.4 永济小卷的道情化 | 第36-37页 |
2.2.5 永济小卷与南方小卷 | 第37-40页 |
2.3 宝卷故事来源 | 第40-54页 |
2.3.1 英雄演义 | 第41-43页 |
2.3.2 话本故事 | 第43-47页 |
2.3.3 地方曲艺和戏曲 | 第47-48页 |
2.3.4 道情故事 | 第48-51页 |
2.3.5 原创宝卷 | 第51-54页 |
第三章 永济宝卷与道情 | 第54-66页 |
3.1 道情和永济道情概况 | 第54-57页 |
3.2 永济宝卷的道情化 | 第57-63页 |
3.2.1 最早的改编者 | 第58-60页 |
3.2.2 道情剧目——永济宝卷的直接来源 | 第60-61页 |
3.2.3 道情曲牌再利用 | 第61-63页 |
3.3 对宝卷道情研究的启示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6-79页 |
附录 永济宝卷叙录 | 第79-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