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湿地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生态旅游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3 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 | 第19-20页 |
2.2 论文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1 生态学理论 | 第20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3 生态伦理理论 | 第21页 |
2.2.4 旅游地区域承载力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曹妃甸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2-31页 |
3.1 曹妃甸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 | 第22-24页 |
3.1.1 地理环境条件 | 第22-23页 |
3.1.2 生态资源条件 | 第23-24页 |
3.1.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4页 |
3.2 曹妃甸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 | 第24-27页 |
3.2.1 开发历程 | 第24-25页 |
3.2.2 现有湿地景观及游客接待情况 | 第25-27页 |
3.2.3 湿地生态保护情况 | 第27页 |
3.3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3.1 规划开发的布局不够合理 | 第27-28页 |
3.3.2 资源整合的力度不够 | 第28页 |
3.3.3 资金较为匮乏 | 第28页 |
3.3.4 湿地文化推广力度不够 | 第28-29页 |
3.3.5 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 第29页 |
3.4 问题产生的根源 | 第29-31页 |
3.4.1 管理体制不理顺 | 第29页 |
3.4.2 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 第29-31页 |
第4章 国内外湿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成功经验 | 第31-38页 |
4.1 国外湿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成功实践 | 第31-34页 |
4.1.1 伦敦湿地公园开发与保护实践 | 第31-32页 |
4.1.2 日本日光国家湿地公园开发与保护实践 | 第32-33页 |
4.1.3 印度齐利卡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实践 | 第33-34页 |
4.2 国内湿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实践 | 第34-35页 |
4.2.1 香港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 | 第34-35页 |
4.2.2 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开发模式 | 第35页 |
4.3 国内外湿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成功经验 | 第35-38页 |
4.3.1 政府的主导地位与大力支持 | 第35-36页 |
4.3.2 制定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 | 第36页 |
4.3.3 鼓励当地社区和利益群体的广泛参与 | 第36-38页 |
第5章 曹妃甸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 第38-47页 |
5.1 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 | 第38-40页 |
5.1.1 明确发展定位 | 第38页 |
5.1.2 合理规划布局 | 第38-40页 |
5.2 进一步明确湿地开发责任主体和开发权限 | 第40-41页 |
5.3 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机构与服务设施配套 | 第41-43页 |
5.3.1 设立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组织管理机构 | 第41-42页 |
5.3.2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与服务设施配套 | 第42-43页 |
5.4 加大对湿地文化的推广力度 | 第43页 |
5.5 加大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方案 | 第43-45页 |
5.5.1 制定外部营销措施 | 第43-44页 |
5.5.2 加强与旅游行业伙伴的合作 | 第44页 |
5.5.3 推行绿卡制度 | 第44-45页 |
5.5.4 提倡旅游开发规模小型化 | 第45页 |
5.6 实施湿地旅游生态效益补偿 | 第45页 |
5.7 加大法制监管力度及日常执法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