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9-29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9-20页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20-25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6-28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28-29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9-41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9-31页 |
2.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31-39页 |
2.3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 第39-41页 |
3 渝东南地区地质构造 | 第41-63页 |
3.1 褶皱构造 | 第41-45页 |
3.2 断裂构造 | 第45-50页 |
3.3 节理 | 第50-55页 |
3.4 野外剖面特征及构造观测 | 第55-61页 |
3.5 小结 | 第61-63页 |
4 构造运动学特征 | 第63-75页 |
4.1 显微构造 | 第63-68页 |
4.2 岩石组构 | 第68-73页 |
4.3 小结 | 第73-75页 |
5 动力学特征及演化过程 | 第75-85页 |
5.1 野外节理分期配套 | 第75-76页 |
5.2 渝东南地区构造演化过程 | 第76-82页 |
5.3 构造演化动力学背景 | 第82-84页 |
5.4 小结 | 第84-85页 |
6 构造对渝东南地区页岩气富集的影响 | 第85-111页 |
6.1 页岩气地质特征 | 第85-95页 |
6.2 构造控制下页岩气富集 | 第95-105页 |
6.3 渝东南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 | 第105-110页 |
6.4 小结 | 第110-111页 |
7 结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作者简历 | 第121-12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3页 |